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实验设计的不足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最美丽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其原理是:挤入烧瓶内的少量水将烧瓶内的氨气大量溶解,使烧瓶内气压骤然降低,作用在烧杯水面上的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瓶内,从而形成喷泉.水中加入酚酞后,喷泉溶液由于溶入了氨气而呈碱性,因而变为红色,使现象更加明显、生动、美观.但是由于玻璃硬质烧瓶形变细微,我们并不能观察到烧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这一本质现象.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手段,是思维过程的基础之一.故实验现象不完善的实验设计,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其它溶液能不能代替水来起喷泉作用呢?”“改用其它装置是否能做喷泉实验?”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还是探讨一下“喷泉”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基本装置,设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cm,胶头滴管内挤出约0.5mL的水,那么0.5mL的水要溶解多少毫升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来呢?图1 喷泉实验装置要让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必须有一个压强差(设为ΔP)。ΔP为多大才能产生喷泉?大家知道,1atm相当于10.34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则有:1atm∶10.34m=ΔP∶0.…  相似文献   

5.
一、简易“喷烟”“喷泉”联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时,先松开止水夹 a,可看到烧瓶中出现白色烟柱。待瓶内充满白烟后,随即夹紧止水夹 a,再松开止水夹 b。止水夹 b 刚松开,烧瓶内就出现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相似文献   

6.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可以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化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形成“喷泉”呢?  相似文献   

7.
在做氨的“喷泉”实验时,需用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一瓶氨气并“迅速”塞上带尖嘴导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塞。若操作稍慢,则可能因瓶内氨气的逸出而导致实验失败。而改用如图1所示装置,则操作简便,成功率高。1实验准备a.给250mL圆底烧瓶配上1个双孔橡胶塞,一孔中插入1根约150mm长的尖嘴玻璃导管,另一孔中插入1根约60mm长的玻璃导管。将其塞紧瓶口,再在两导管口分别接上一段约50mm长的橡胶导管并各夹一止水夹(A,B)。b.检查气密性后,把烧瓶倒夹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A,B,从尖嘴导管口B处通入氨气,空气则从短导管口A处被排出。可将滴有酚酞试液…  相似文献   

8.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9.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过程。 1.带着悬念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喷泉,今天在课堂上大家有机会看一看。(教师出示“喷泉”实验装置,然后将开水倒在烧瓶上,烧瓶中的红水就像喷泉一样从玻璃管的尖嘴中喷出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将高一化学课本中氨的喷泉装置和几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可做多种气体的喷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极富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气体性质的理解记忆。1实验装置取一个250mL的圆底烧瓶,配上带尖嘴导管的单孔塞,另取一支100mL的注射器,用带有  相似文献   

12.
1 用易拉罐制“喷泉” 第一册《一、愉快的自然课》,《教参》建议演示一两个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与爱好,并介绍了用烧瓶做“喷泉”的有趣实验。因学校无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等仪器材料,无法实验,我利用废易拉罐、细塑料管(也可用  相似文献   

13.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14.
“尝试实验错误”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次失误引出的思考在一次Cl2 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中 ,由于疏忽 ,结束时忘记把导管从NaOH溶液中移出 ,而直接把酒精灯移去了 ,结果NaOH溶液很快被倒吸到集气瓶里 ,又迅速倒吸到烧瓶里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 ,其现象非常“壮观”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我冷静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引起倒吸的原因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经过这次事故 ,学生对于倒吸现象的理解非常深刻 ,强化了Cl2 与NaOH溶液反应的性质 ,还为后面讲HCl气体的吸收方法及喷泉实验打下了基础 ,在拆下装置时 ,已没有了Cl2 的污染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 ,改进和拓宽喷泉实验的教学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各种颜色的喷泉实验 ,掌握了喷泉实验的组装顺序 ,巩固了学过的化学知识 ,锻炼了自身的实验创新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并且总结出形成喷泉实验最关键的条件———减小烧瓶内的气压。  相似文献   

16.
一、在实验中的运用1.喷泉实验原理:利用某种气体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把液体压入烧瓶,在尖嘴处形成喷泉。例: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f,a中形成喷泉,b液体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符合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17.
喷泉实验装置的小改进广西凌云中学(533100)陆英麟一.实验操作1.在瓶塞上打一个孔,插入玻璃尖管,在胶塞上放一小团吸水棉花.2.将干燥烧瓶收集满氨气或氯化氢后,把带玻璃尖管的瓶塞连同吸水棉花团塞紧烧瓶,玻璃管的一端插入盛水烧杯中,由于烧瓶中的氨气...  相似文献   

18.
喷泉实验是一个美丽的实验,它以其美丽动人的喷泉牢牢地吸引学生,但也因它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因此常让学生叹为观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实验的成功,还要进一步改进实验,让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喷泉实验,应着重探讨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成功的关键,再引导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进行实验的探索,设计出其它形式的“喷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喷泉实验的思维扩展做实验时,应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进和拓宽喷泉实验的教学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各种颜色的喷泉实验,掌握了喷泉实验的组装顺序,巩固了学过的化学知识,锻炼了自身的实验创新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且总结出形成喷泉实验最关键的条件--减小烧瓶内的气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无机化学实验》中“氨的制备和喷泉实验装置”易造成试管破裂、操作不便、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缺陷,提出采用水浴加热,用注射器代替滴管、支管烧瓶代替圆底烧瓶等改进措施,实验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