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胥烁 《青年记者》2013,(20):4-5
数字艺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由数字艺术引发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度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形态。德性的本质是利他行动,对于数字艺术生产来说,它的德性是指生产者通过数字艺术生产活动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并使得受众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自由情感。如今,数字艺术生产者更多地是为了金钱和私欲  相似文献   

2.
当代视觉文化艺术是在电子视觉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艺术也与"数字"联姻,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涂波  涂芳 《出版广角》2014,(11):74-76
Web2.0是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Web2.0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者身份等诸多方面展现特点。  相似文献   

4.
武非  窦志春 《传媒》2021,(17):56-58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当代艺术也迎来了创新变革的机遇期.其中,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视觉艺术传播带来诸多可能性,同时不断推进新兴数字媒介实现多元化变革.本文结合数字媒介环境对视觉艺术传播带来的不同层面影响,针对视觉艺术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创新趋势,展现视觉艺术借助数字媒介在艺术媒介、活动、受众、技术等方面实现的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的变革和进步都是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如影随形的。本文从数字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与影响入手,阐述了数字媒介背景下,艺术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所必然产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潘辰雨 《新闻实践》2013,(11):55-57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与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为基础,根据艺术传播所依托的媒体性质来定义,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始终受制于科技水平、民族审美情感的传达和艺术的本性,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广度和深度。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多渠道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方控制的传播模式已不适应当下市场化运作的规律,社会更加需求一种或多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切实需求的中国书画艺术传播模式。基于此,本文将从当代书画艺术的商品属性和社会审美属性出发,以新闻传播的视角,揭示活跃于当今画坛的各种艺术传播模式,并希冀以此构建丰富和谐、健康有序的中国书画艺术传播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书画作品及人才的艺术传播诉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形态发展史,力图说明和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种手段,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有一种内在的传播张力,这种张力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由隐到显,始终紧紧影响、制约和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艺术形态由“韵味”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再到数字互动艺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唐崖土司文化反映出的土司制度,秉承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多民族管理智慧,但其在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传播中存在不足,鉴于此本论文从开发数字产品、搭建互动平台和借助虚拟技术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唐崖土司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使其与现代传播技术相融合,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其内涵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深刻改变着艺术审美的方式与艺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VR电影等运用全新技术而生产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艺术媒介与艺术传播媒介正在融合,使得艺术欣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真实空间转向数码界面,让艺术欣赏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传播的速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艺术媒介和艺术传播媒介逐渐融合时,艺术自身的媒介化如何影响着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的媒介化对艺术传播而言究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王方所著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一书,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数字时代艺术传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拥抱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艺术传播活动中,艺术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于学术话语中得到了认可,但在艺术传播的语境中“媒介”则有不同观点。倘若媒介的非原创本质总是遮蔽艺术的直觉创造,并因此使许多艺术及它们的抒情性和直觉被媒介所忽视,那么,各种类型的艺术传播实践就不应该忽视甚至忘却它们的存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媒介转型带来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有相当多的艺术传播活动,本文结合传统艺术在数字媒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和再定义新媒体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媒体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验室的发展和数字媒体也紧密相关,包括实验室的教学和研发、成果的发布和展示。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各类新媒体艺术方面,艺术类的实验室都需要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下探索新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3.
皮影戏艺术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罕见的艺术瑰宝,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正在慢慢消失。本文通过梳理皮影戏的美学特点,在制造过程、制作材料、工艺技术、表演技巧、传承阶段等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和发展趋势,并阐述了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发展以及数字皮影动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5.
杜斌 《出版广角》2023,(2):47-52
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Z世代”规模的巨大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外宣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加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基础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统筹兼顾,推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实施倾斜政策,努力建设适应“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需求的国际化现代型特色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尤其是数字媒介的应用与普及,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革,并决定了未来数字传播变革的基本方向。论文在国内外文献整合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数字传播模式变革的主要面向有三个:一是从机械模式到智能模式的界面传播,二是从集权模式到民主模式的全媒体传播,三是从对话模式到行动模式的自我传播。  相似文献   

17.
王迪 《军事记者》2012,(6):55-56
我军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语言环境、社会制度等,在对外塑造我军形象时,为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就要讲究传播艺术。应当为提升形象自塑能力、构建跨文化传播战略、实施全媒体传播策略而主动发言、把握对外传播要求、利用新兴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4)
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集中关注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对相应的数字神话的解构。数字新闻业依托于整个数字经济和媒介生态,呈现出与数字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首先采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方互动框架分析了欧美社会语境中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逻辑,以及所型构的虽然一体化但充满矛盾性的新闻体制;随后针对中国的特殊语境,提供了基于统摄性国家概念来进行内部新闻体制调整和重组的数字化分析视野。随后,以数字经济这一新闻业的生态基础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为切入口,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多元配置、生产关系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数字劳动的压缩、替代与竞争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新闻业的经济动能。最后,从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工两个角度,本文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贡献于数字新闻学研究的两个前沿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融合媒体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传播的公共特性主要体现在融合的传播平台、交互的反馈方式和多元的传播类型上。在反馈方式上,用户深度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并通过日益成熟的虚拟现实手段呈现客观世界。在传播模式的类型上,传统艺术实现了内向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再生产,艺术的个体经验可望拓展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融合媒体艺术正在丰富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促成了艺术的大众化和审美的生活化,能够构建积极的公共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