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168,自引:18,他引:168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年,整个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将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要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顺应自然因子的条件下,提高水陆比例,科学合理垦殖经营,大力发展和保护灌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罗培  谌柯  刘辉  曾凡伟 《资源科学》2007,29(4):179-186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 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化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4.
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王秀兰 《资源科学》2000,22(3):39-42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A土地得用/土地覆盖变化;人口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井冈山市为研究区,以1994年、2007年两景遥感影像、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比较准确地调查研究区1994年、2007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人文因子可以归纳为旅游产业发展因子、农业发展因子、工业发展因子、林业发展因子和人口增长因子.上述人文因子对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和强度各不相同,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因子与工业发展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林业发展因子、农业发展因子和人口增长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调查、评价、分析土地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最优的生态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能为实现这一"最终目的"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2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选取整个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78年、1988年和2003年3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DEM及派生的坡度数据作为分类的辅助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提取研究区2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25年来: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边的大量农田以及砍伐林地而得到迅速扩大,扩张了1.95倍;耕地流失严重,共有69 411.61hm2被挪为它用,减少率为每年1%;园地面积有较大增加,是1978年初面积的3.4倍,有力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国家政策法规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宏观调控作用,铁路和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发展是城镇建设用地迅猛发展的直接动力,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比较效益的作用使得园地面积有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研究了吉泰盆地1950年-1985年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之后认为,吉泰盆地具有较典型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特征,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增长以自然人口增长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形式出现;政府政策与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较重要的两个驱动力,由它们引起的诸如毁林、水土流失等环境退化,还可在政策的干预下得到控制和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的交通运输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0,22(4):67-71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藏高原进藏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瓶劲”已严重制约高原的全国性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也难以满足高原内部人们交往、物资交流和信息流动的巨大需求。西藏是我国目前唯一未通铁路的省区,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及早修建进藏铁路的战略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尽早安排、组织力量,尽快进行进藏铁路特别是青藏铁路续建工程,促进高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国家设立青藏铁路专项建设基金,并实行特殊铁路专项补贴经营。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明森 《资源科学》2000,22(4):78-82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势高亢,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夏季(7,8月)藏北降水的某些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所得到的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的降水量资料,初步分析了1998年7月和8月夏降风降水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藏北高原夏季风降水的分布是纬度效应和海拔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7月份降水量的纬度效应要比高度效应明显,而8月份的降水量不但具有一定的纬度效应,也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效应。7月∽8月份的降水量主要表现为随纬度的分布特征,但它也受到海拔高度效应的修正,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再分配过程,使得某些测点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复杂,其上的降水显然应当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各因子的作用是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值得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借鉴的特殊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丰富的可更新资源,大力发展“无烟”工业,重点开发水能资源、旅游和生物资源,发展花卉等绿色产业,在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前提下,迅速促进高原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从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和人类行为等方面,对香格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工程的实施与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进行了简要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王秀红  郑度 《资源科学》1999,21(6):38-42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高寒草甸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草畜矛盾和草地退化;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的建立、草场的用养结合、合理处理畜牧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和加强人才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重建研究——以武川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以武川县为例,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武川县大约需要用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目前须退还11°以上全部坡耕地,2010年前须退还7°以上的坡耕地,2020年前须退还50%的6°以下坡耕地,2030年前须退还另外50%的6°以下坡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