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图书情报学19种核心期刊2006~2008年间的引文数据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期刊的引文、被引、自引等角度,对其情报输入、输出、自繁衍能力以及期刊间的关系等进行讨论,得出图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渗透和利用情况及各刊在文献交流中的位置与作用,以期能为图书情报学研究、学科发展及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郑惠伶 《情报科学》2008,26(3):409-413
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仅依赖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准,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h-指数正在日渐受到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并逐步加以应用。随机抽取了我国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计算出它们的h-指数,并与SSCI收录的部分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进行了h-指数的对比,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评价期刊影响力提供了参考。数据集来源于我国图书情报学部分核心期刊1998年-2006年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收录及引用的期刊论文,不包括专著、会议论文等其它文献类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为统计数据源,对2005~2009年期间我国图书情报学15种核心期刊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下载与被引的年代分布、高下载与高被引文献等作对比分析,尝试通过数量分布特征来探讨这2个最直观的计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了解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交流特征和读者利用网络期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国6种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省级图书情报期刊,对其在2002和2011年发表的论文,从引文总量、绝对和相对引文率、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被引与自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引文分析。结果表明,6种省级图书情报期刊的质量及学术水平在10年间有了飞跃发展。以期使图书情报学界对我国省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发展趋势及情报吸收能力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利用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对<现代情报>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载文、引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该刊被引、作者被引频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用网络统计数字阐述<现代情报>作为核心期刊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分析2010年~2015年中国图书情报学SCI论文,了解中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及现状。利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数据库检索并统计了2010年~2015年中国图书情报学相关的论文,从文献量、著者、机构、核心期刊、引文、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图书情报学SCI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高被引论文依然以与国外学者合作为主,论文的研究主题以图书情报学方法相关研究论文为主等。  相似文献   

7.
徐迎迎 《现代情报》2015,35(2):87-92,9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为来源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国内图书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LIS)有关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基于AVMS(Author-Viewpoint-Method-Subject)模型对检索出图书情报学有关学科交叉研究的6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多以引文为研究视角,不乏文献计量(文章、作者和引文)、跨学科发文等创新视角;多以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为研究方法,不乏聚类分析、调查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主题研究集中与图书情报学具体交叉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程度测度和交叉学科的主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引文分布和引文网络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海云  方曙 《情报科学》2013,(2):130-134,139
本文尝试构建多维评价指标—P-score指标,对篇均引文分布的不同频次区间赋予不同权重,并且新的指标值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的特征向量中心度计量,因此P-score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体现被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对知识传播的贡献力,最后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Web全文下载与被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的统计数据,使用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对2004~2008年期间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量、下载与被引的年代分布、高下载与高被引文献等方面作对比分析,尝试从一个学科的角度探讨期刊Web全文下栽量与被引量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全面、客观勾勒中文图书情报学期刊的能力原貌为目的,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了34种国内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正式期刊的三类指标--来源指标、被引指标与网络技术运用,涉及11项具体指标.研究发现,部分期刊在不同指标的排序中跨度较大,发文量对基金发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影响较大,但对H指数、基金发文率、被引率、影响因子影响较小,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运用,但运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尤其对开放存取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整体与科学学——也谈真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着重对科学的科学的“真正认识”的讨论,既回答了何谓真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又反证了科学统一体的总体构成。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的基本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叶鹰  金玮 《科学学研究》2000,18(2):16-18
知识代谢现象反映学科生长与学科萎缩规律、知识生态现象体现学科结构与学科关联规律、知识渗透现象表现学科交叉与学科融通规律 ,探讨了这些规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安全科普学研究与发展,进而提升安全科普实践效果,针对目前学界对安全科普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学科建设高度,开展安全科普学的创建研究。首先,从安全科学视角,基于科普的定义,提出安全科普的定义;其次,提出安全科普学的定义,并深入剖析安全科普学的内涵;最后,系统探讨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基础5个学科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科普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科普规律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其研究可为安全科普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小科学与大科学关系的视角下,美国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以小科学为基础、以大科学项目为核心的大科学建制,是经历长期演进、历史地形成的;科研模式具有"自主推动"、"主体多元、高校主导"等特点;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赶超中,科学目标相对明确,应发挥"中国特色",大力发展大科学,发挥其带动、提升全局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赶超途中,尤其在接近科学前沿之时,应着力培育并完善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产生、发展的健康氛围,提升并扩展小科学的基础地位,为中国科学提供"涨落"、提供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技术学的建构及技术预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耀武 《科学学研究》2005,23(5):597-600
我国科学技术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体现时代科技特征,聚焦科技兴国实践,重视未来学特别是技术预见研究。这将需要关联学科群的体系整合,也需要关联学科群的转型定位。只有关注未来的科技,才能指导科技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科技政策科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科技政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归纳分析科技政策科学的基本思想,评述美国和日本发展科技政策科学的做法,分析科技政策科学走向体制化的特点和动因,指出科技政策科学新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交叉科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交叉科学二重性的认识论根源、交叉科学的的科学性原则和交叉科学的功利性原则等三方面讨论了交叉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与上层建筑相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众理解科学的宗旨是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增加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家的竞争力和繁荣。但在发展历程中,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出现了很多与其宗旨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总结,并对矛盾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当代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符福峘 《情报科学》2002,20(10):1009-1012,1021
本文论述当代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加强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进一步深化情报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具体建设。文中指出,加强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对于指导情报社会实践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