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要有一双好眼睛,除了要“楚楚动人”,还要没有“眼患”,不能“近视”,不能似是而非。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新闻作品要有一个好的标题,除了要新颖别致,还要准确精当。然而,翻阅报章杂志,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虽然“动人”但却题文不符的标题。  《南京电视台演播厅倒塌五人死亡》,乍一看某报10月26日的这则消息标题,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怎么回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建到了电视台?如果演播厅正在演播,死亡的会是什么人?读者的思维不容分说,一下子被吸引到这些敏感问题上来。再一看正文,才知是正在施工中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种种积弊,均可称为“文病”。“文病”有药可医。它不是天上的仙丹,地上的灵芝,而是历代贤哲名篇中的范例。大半生在笔砚中讨生活,提笔行文,或给人讲课,或与人通信,遇到“疑难杂症”,却少不了向古人求助,从他们不朽的篇章中寻求“验方”,以解惑求瘳。日积月累,得数百例。今数十择一,用问答形式写成此文,名之曰《“文病”验方十种》,供弄笔者参考。间:如今长风更盛,一些文章长而又长,文字凝炼功夫差,从何入手改进?答:提笔行文,要记住老子这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懂得这个辩证法,你就会像京剧名家那样,“台…  相似文献   

3.
李白《静夜思》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本无疑义。可是幼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在“床”上作文章,“新解”迭起,影响至广,却又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因而有必要为“床”正名。“新解”主要有两说:(一)“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  相似文献   

4.
文无定法。“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也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是,不论什么方法,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循,那就是文章一开头,就要有吸引人的魅力,使读者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此一经验之谈,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借鉴的价值。怎样在“开卷之初”,就能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利用人皆有的“好奇之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取得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6.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7.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作用是传播信息。新闻作品只有抓住受众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新闻作品更吸引人,笔者以为,"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变幻,做到这一点,新闻才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在新闻作品中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比如说"扣子"。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初,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假报道,读者纷纷写信指责。报社派人去作调查,果然是作者虚构、编造的,无其人,也无其事。有的人主张把这篇假报道在报纸上公开“曝光”,向造假者敲敲警钟。可有人不同意这么做,理由有二:一曰家丑不可外扬;二曰还是慎重点好。后来只在报社内部说说而已。此假稿只有报社及作者单位少数人知道,广大读者却被蒙在鼓里。谁料,该报年底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数起造假事件,造假的程度及手法,与年初那一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报这才引起重视,抓了一下,但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无法挽回。 人们在工作中出现…  相似文献   

10.
准确定位是办好栏目的前提为什么有的读者喜欢看这种报纸,而有的读者却喜欢看另一种报纸我想,受读者青睐的报纸,除了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版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即你这张报纸是办给什么人看的,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定好位置的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及其不同的阅读口味,设置出一些好的栏目去吸引读者、去占有市场。《语文报·初中版》是一份面向全国广大初中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多年来,它一直紧紧围绕着“读”“写”“说”“想”“练”“…  相似文献   

11.
《西海都市报》1999年2月16日第3版《过年》一文云:“这几年除夕夜打麻将蔚然成风,辞旧迎新的饺子可以不吃……麻将却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撒上银子’才行。” 句中“蔚然成风”一语使用不当。 “蔚然成风”,义为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据此,例句中“蔚然成风”使用似无不妥。但该词在使用中约定俗成,是有褒义倾向的,不能用作贬义。这可以《汉语大词典》该词条引用的书例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写“社会透视”的文章在报刊上大有独领风骚之势。透视这种“热”,透视那种“风”。乍一看,文章洋洋洒洒,长篇大版,颇有些气势。加之一稿多投,多家报刊相继刊登,更使人觉得文章似乎大有来头。但拜读之后,却叫人大失所望!不少“透视”本属“伪劣商品”,却何以能够走俏? 一日,偶与文友谈起作文之道,当即请求指点迷津:写社会透视,恐怕要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吧?友人神秘地一笑:原本是这样,但如今的文人们聪明多了,谁还愿意去干那种蠢事,搞什么社会调查。你还不知道当今写社会透视的笔杆子们的十字妙诀么?所谓“想一个点子,编一串例子”,即是。  相似文献   

13.
简而言之,写新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客观规律却在被悄悄“改变”,以致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流行病”。 症状之一:小题大作。大凡写新闻的人,几乎都聆听过“一滴水见大阳,一片树叶见森林”,“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教诲。这些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写新闻要“以小见大”。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以小见大”的文章少了,“小题大作”的文章反而多了起来。譬如:某县建了一个柑桔销售公司,有记者硬将此写成《内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创举》;商家打折本属正常之举,可有记者偏要写成《从商家打折看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交通事故,有记者不惜版面,来它个《某某交通事故大纪实》……如此几百字便可写成的小事,却要大作一番文章,令读者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14.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报纸新闻的“眼睛”。一条“抢眼”的或者说“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可以让这篇文章、乃至整个版面生色,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甚至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不少新闻媒体针对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然后作出“连续报道”、“跟踪报道”,这种方式很受读者的欢迎,社会反响也很强烈。这可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 过去,有不少披露问题的新闻报道,发出去一篇以后,只说是“目前正在审理之中”,便不见了下文,没有个水落石出的交代。这种“不了了之”的做法,让急迫期待结果的读者很感失望。 近日出版的《石家庄日报·生活周刊》,以摄影报道的形式,连续对黄壁庄水库周边以及上游河段触目惊  相似文献   

16.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17.
时下,在现实生活中,要在报台上公开批评某单位、某人,往往会惹来不少麻烦。而贵刊在1993年第4期40页,全文刊出读者舒义顺对贵刊提出批评的《引文错误及其它》一文。而且还加了编者按,表示接受批评。这种公开“亮相”的作法令人钦佩。在许多刊物、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更正、向读者致歉之类的文字,其中不少是读者来信指出的。贵刊出现引文、别字、词句之误,编辑完全可以像其它刊物一样发个更正即可,而编辑部的同志却如此细心,把读者的批评全文刊出,公开在自己的刊物上“亮相”,实属难能可贵。近年来,一些报刊、杂志经常在文章里有误,不是掉字,就是别字,而一般喜欢提出批评指正的读者,大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19.
红学家周汝昌致书天津日报“百科之窗”编辑,感谢在摘刊他的谈《<红楼梦>电视剧》一文时所做的准确精炼编排,称誉编辑是“大手笔”。这位编辑就是天津日报理论部的毛耕刈同志:四十刚过却头发花白;不善交际却文友成群;处世幼稚却文章老成;平时讷讷少语,谈起学术、稿件却滔滔不绝;生活上节俭成习,工作中却舍得用心血浇灌他人果实;同志间芥蒂不存,对稿件却疾误如仇,穷校  相似文献   

20.
题材美是大稿的必然前提。作者应该先将采访到的素材,经咀嚼沉淀后,再看余下的精华。经验不足者往往不知就里,认为长短是由作者控制的。文章的长短是由素材的精彩与否来决定的。凡是长文章必须题材美,只有题材美才能感动人,才能让读者耐着性子读下去。结构美是揪心的”磁铁”。当采访到一个有分量的大题材后,作者的脑子里肯定纷繁复杂、万象包罗,一时无从下笔。那么,究竟将哪些材料置前,哪些材料置后,中间又安排些什么呢?这除了不破坏要表述的人或事的客观规律外,就是以读者的审美要求和阅读快感为前提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文章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