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2.
网络热词     
《四川教育》2013,(12):3-3
电子家访随着通讯工具的不断升级,电话、QQ群、博客甚至微博等通讯工具和网络交流方式也成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便捷方式。许多学生家长通过删络与老师Ⅱ发短信息、E-mail等,互相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些班主任老师还专门开设了“班主任电子信箱”,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联系。这种依靠通讯工具和网络交流的“电子家访”,正成为老师和家长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不过也有家长表示,尽管现在“电子家访”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更便捷了,但这种“见字不见人”的家访方式,总是让家访少了“应有的温情”。  相似文献   

3.
“家校通”网络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了教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网络,家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了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特别是在原有的家访、电话访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班主任  相似文献   

4.
也请家长校访邝光宏在人们看来,教师家访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其实家长校访也十分必要。家长校访的作用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弥补教师家访之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重了,要求高了,班主任工作繁忙,要经常家访,实有难言之苦。况且,班上学生...  相似文献   

5.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在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日趋便利的今天,我已经习惯了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直接在网上建立QQ家长群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但今年寒假,年级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住校学生进行的家访让我意识到:家访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是电话和“伊妹儿”无法取代的。家访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家访对促进家校共育有重要意义。班主任作为家访的实施者、亲历者,常会面对“如何家访、家访访什么、怎么交流”等困惑和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入户家访的实际情况,为班主任入户家访提供策略,助力班主任提升家访实效,助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一、要有备而去,忌随意无心家访是一场家校对话,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向家长展示学校、  相似文献   

11.
朱广兵 《班主任》2010,(9):30-30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一半学生家长在外地工作。不过,我们的班刊——《家校通讯》有效地解决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问题,为双方搭建了一座交流的平台。《家校通讯》的主要栏目有“校务公告”“班主任寄语”“家长园地”“名人与教育”“教育热点”“童声”等,  相似文献   

12.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都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家访不但能和家长沟通情况,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那么,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当今信息化时代,家访这个充满温情的教育名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现代通讯方式的发达,老师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家长"校访""电话""短信"等方式取代。家访难道真的不适应现代社会了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通信、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班主任常规工作中重要一环的特殊教育形式——家访,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电话访”、“短信访”或“网络聊天访”等形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于是很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正在忽略和放弃面对面的家访形式。科技家访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变得更加快捷、直接和便利,但这种优势但背后带来的却是距离的产生、情感的疏远和冷淡,这对于新时期我们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学生问题的顺利解决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之友》2013,(Z1):17
有资料显示,目前70%的家访采取的是电话家访的形式。随着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电访因其便捷的特征,成为教师与家长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联系方式。教师或家长定期或不定期互相通电话,通报或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商议对策,是家校合作中省时、省力、高效的一种形式。除了用于教师与家长的日常联系之外,电访在处理、通报学生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的作用尤为关键。班主任电话家访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家访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但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又比较忙,给老师的家访带来诸多不便。班里召开家长会,越是差生,其家长越不参加。而家长会大多数都是要针对差生解决或说明一些问题的,往往形成“拉锯战”,老师越找家长越不来,家长越不来而老师越要上门找,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由“家访”变为“校访”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2011年7月中旬到11月下旬,120余天内,40余万湖北中小学教师踏上了家访的路,足迹覆盖全省800万中小学生家庭。在短信、博客、QQ群等新兴通讯工具,让家校沟通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的同时,我们依然坚持传统的入户式家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孩子和家长熟悉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更真诚、更深入的家校交流;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家教环境,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私人联系,有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本期"课外访万家"专题中,我们将跟随着班主任的脚步,感受那些不一样的家访故事(《迎风盛开的花》《家长们的梦想》);并通过技巧展示的方式(《我的家访四招》),保持对入户式家访的实效性及其持续性的高度关注。对家访中该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我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希望为新社会环境下的入户式家访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的亮色。  相似文献   

19.
夏斌 《基础教育参考》2009,(9):72-72,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逐渐被“电访”取代,教师真正走人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逐渐淡出家校联系的蓝图。家访这一传统的联络方式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古董”,陈列在记忆的深处。难道真的让家访变成永远的电话连线吗?不.家访的市场不能垮下去,一根电话线连接起来的情感远不如面对面的促膝交流。为了不让“先进的通讯”占领温馨的“情感市场”.我校试行了一种家访代访制度——常回“家”看看,效果非常显著,现在正在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