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指对政府决策及其执行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进一步说 ,它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 ,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国家 ,特别是现阶段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对我国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 ,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保证政府的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民主的政治参与活动可…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学者研究利益表达问题的最大区别是切入点不同,中国学者立足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现象和群体性事件进行观察,而西方学者则关注利益组织、社会运动以及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利益集团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主要针对现实问题,而西方学者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和学科广度。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是具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独立概念,利益表达是指利益表达主体通过各种社会途径向政府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活动,而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后者更加关注最后的政策结果,它是影响最后政策输出过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它具有权威性、工具性、多样性等特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制度内途径与制度外途径.受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决策主体缺乏民主参与、公民参与渠道很少、选举制度不完善、基层民主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组织参与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通公众多是着眼于个人利益、不能着眼于公共利益,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等,都制约了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上作用的发挥,影响到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要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应从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进一步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以及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冯菲 《天中学刊》2009,24(4):1-3
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多种样式的参政渠道.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和利益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利条件.当前,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因素,可以从经济地位、地域差别、社会文化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几个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意指一般公民用来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其中非理性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类参与行为进行校正,对于现代青年政治人格的形塑以及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均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手段,影响于决策与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政府公务的政治行为.文章对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团结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普通翁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听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就环境而言,共影响因素划分为两上层次,碳环境要素和软环境要素。硬环境要素是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构成,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对参与主体起到一种外在的决定性和规范性。软环境要素由相关利益,文化传统和参与效能疚地政治参与的影响往往需要通过主体的心理体系和社会评判等中介过程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桂玲 《考试周刊》2011,(24):239-240
20世纪5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态度,会影响到公民的政治行为。为了更好地从公民的政治态度中预测公民的政治行为,必须首先了解清楚政治效能感这一复杂而丰富的政治现象。本文作者通过梳理,试图厘清西方学者在概念上是如何界定政治效能感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文章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现状问题,认为应该从政府制度规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政府决策公平性和完备性的重要保证.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前提出发,把政治决策看作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由于“政府失败“就需要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形成一个政民互动的合作网络.文章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民参与的理论原因,阐述了我国公民参与的背景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公民参与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微博以其便捷、互动、低门槛的特点迅速走红,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新工具。微博政治参与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也存在微博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制度缺位、监管难、影响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弊端。发展微博政治参与,政府、企业、公民都应各尽其责,做到扬长避短,建设与规范并举,加强微博参与制度化建设、规范微博参与,加强网络技术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引导公民理性参与、提升公民微博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网络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网络政治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体意识提升为价值诉求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推动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网络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台,推动政府适度“限权”;网络文化搭建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推动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输入”与“输出”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在于: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便于政府迅速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有利于实现政治参与权利的自由与平等。要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利,尽力消除其自身具有的消极因素,构建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回应机制,加强相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主要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提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本文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展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目前缺失科学精神的状况还比较普遍 .我国人群可分为三类———普通平民人群、专家学者人群和领导官员人群 .不同的人群缺失科学精神的特征不同 ,构建科学精神的原则与对策也不同 .普及科学知识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是对普通平民人群的原则 ,加强科学修养与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相结合是对专家学者人群的原则 ,正确认识科学价值与规范的政府行为相结合是对领导官员人群的原则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