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1 .“一国两制”理论来源于实践 ;2 .“一国两制”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香港回归祖国的实践检验了“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 ;4 .“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5 .“一国两制”理论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6 .“一国两制”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战略指针,而且也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指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 ,虽然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并为巩固政权 ,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进行了有益而艰苦的探索 ,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从总体上讲 ,仍未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领导全党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武器 ,重新认识国情和时代特点 ,认识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最能代表邓小平理论特色的构想,自八十年代初形成至今,已经在实践中充分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指导作用,其意义在于:有力地推动了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必将继续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对维护亚太地区及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十分丰富。文章从九个方面概括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时代主题论、独立自主论、对外开放论、国家利益论、策略方针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论、国际秩序论、反“和平演变”论、党际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系统地阐述邓小平关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则、途径、重点、目标等,说明扶贫致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解决贫困问题的工作指针。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理论产生贯穿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成功运用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理论的哲学基础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方法像一根红线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之中,是邓小平观察、分析和解决同题的一个基本方法。“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论,生动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我们应该把“猫论”和“摸论”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放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它们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开展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马、恩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恩、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逻辑核心与思想核心,显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战略性,“三个面向”构造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思想系统,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教育的全新的三维视野。在即将进入21世纪,迎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教育已上升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新形势凸显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三个面向”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50年代就提出了“遵纪守法”问题。“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在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方针、基本内容与建设途径,都作了全面的、充分的阐述,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法制建设中的贯彻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用实际行动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文化大革命”不匆忙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再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文化大革命”辩证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评价阶段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教育理论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 ,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对于当前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经济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探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非常强调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同一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 )他把矛盾的对立统一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他注重把握对立面的内在统一 ,从而实现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三 )他注重从矛盾双方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中深入把握和凸现同一性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体现在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先富与共富等一系列辩证关系中 ,为我们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提供了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探析蕴涵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辩证法思想,并通过历史与现实、两点与重点、高度统一与相对独立、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武力的辩证剖析,深化我们对其丰富内容的理解,以便更全面地把握和运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姚勇 《历史学习》2005,(1):11-11
邓小平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猫论”———“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更是蜚声中外。许多人熟悉这个比喻,但是并不十分清楚其出处与本来含义,甚至不少人还把比喻中的“黄猫”误为“白猫”。那么,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比喻呢?而这个比喻为何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而在“文革”后又广为流传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62年的中国。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进口,二是自己生产粮食。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状况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理论产生贯穿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成功运用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理论的哲学基础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在思想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一致性不是思堆的巧合,而是我国当代社会实践深层问题的理论昭示。它充分表明,在当代中国,党的建设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离开党的建设。党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整体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