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的教育理论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正如当代幼儿心理研究所提出的,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生命价值取向问卷”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有两所高中仫佬族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仫佬族高中生能正确理解生命的特征,他们的生命价值取向主流积极向上,他们对生命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高于社会价值的追求,对“现实”价值的关心高于对“未来”价值的思考.仫佬族地区高中学校需加强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有凸显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个体发展价值研究做了文献综述 ,可归纳为具体素质发展价值论、一般·特殊价值论、正向·负向价值论三类。接下来通过对社团组织本质属性“自组织性”、“自治性”、“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剖析 ,阐明了由此衍生的个体发展价值及其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4.
曹飞 《教育导刊》2011,(1):35-38
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中小学生幸福感”是指中小学生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通过对小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小学生幸福感由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综合构成。情感体验分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生活满意度从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总体感受和对家庭、学校和教师三个具体方面的感受反映学生与外界生活的关系:自我满意度指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观感受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个体发展的重要过程,拓展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因其开放性、自主性、针对性、体验性和个体与团队教育目标一致性等特点,对促进职校学生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业幸福感是教育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女性硕士生群体学业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年级、专业、科研能力等6个方面,本文将产生这些特征的因素归结为个体行为和环境两类因素,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业幸福感是教育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女性硕士生群体学业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年级、专业、科研能力等6个方面,本文将产生这些特征的因素归结为个体行为和环境两类因素,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边缘群体”与主流学生相比处于一种劣势而远离中心地带,往往容易被人遗忘。该群体心理敏感脆弱,人际关系紧张,对生命价值持消极、悲观、无奈的认知方式,以过激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更需要积极的关注。在高校应对“边缘群体”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创造多维的“去边缘化”展示平台,营造宽容、接纳、富有支持力的校园人际环境,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该群体主观幸福感,帮助其由“边缘”走向“中心”,规避漠视和游戏生命现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班级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依据其在学校整体心理教育工作的定位进行设计。设计的理论构架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基点,制订心理教育活动目标,结合班级团体动力特点,挖掘各种环境资源,分析活动主题,进行单元设计并确定具体的实施流程。整个设计实施过程以“八重八不重”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工资待遇、职称高低、学校管理、学校环境等外在因素,更有教师的幸福观、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专业发展等内在因素。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幸福感的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最大的幸福感来源于教育价值的实现,而教育价值必须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实现。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感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非直接的关系,基于对心理治疗文献的分析和思考以及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和前人研究结果的推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可能是这样一种关系:某些价值目标有益于心理健康,如友谊和真爱价值目标,看重这些价值目标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会高一些,而另一些价值目标则损害个体心理健康,如名望和权力价值目标,看重这些价值目标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会低一些。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非直接的关系,价值目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受到学生个体看重的价值目标和其专业的价值目标是否一致的影响,对这一假设机制,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歧,是困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理论彻底性和实践有效性的一个基本问题。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相近概念的界定和区分不足。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始点和历史价值始点看,个体价值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向度。要立足于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一个体价值的过程目标,从而最终满足人对意义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以东、中、西三个地区18省35县7606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Q型聚类与分组回归等方法,探究工作特征、个体资源与任教动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工作要求负向预测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决策共享、同事互动交流、学校周边环境与工资待遇对职业幸福感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工作资源与工作要求交互作用于职业幸福感;(2)教师身体健康、个体教学效能、职业认同、学校生活适应力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幸福感;(3)任教动机中的自主性程度越高的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越强,并且任教动机在学校工作特征、教师个体资源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4)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呈现“自我实现型>自我控制型>外控成就型>随波逐流型>生活享乐型”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薛晓阳 《中国德育》2006,1(3):76-7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个体的心理适应的主观能力,夏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当个体不能改变环境时,绝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来求取对环境适应。用不道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绝不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学校音乐治疗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情况,并将这门外来专业放在国际同专业高等教育中比较,笔者发现有的高校存在着强调音乐治疗的实用而突出学习"技术"却忽略了音乐学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起到的人文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的作用,使得本应体现医学人文内涵的音乐治疗教育尚未达到应有的教育目标。通过访谈与调查,笔者认为这是因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认知不足导致的问题,并对音乐治疗教育中如何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促进专业规范发展培养音乐治疗人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两个话题一直以来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种种不同,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在心理辅导课中完全地贯彻“价值中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主动自觉解决区域、城乡、收入等方面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和共同富裕的推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统一,二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社会和谐有序”皆是二者的目标与方向,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有具体指向。社区教育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过程价值、产品价值,对应政府层面的目标追求、市场层面的显性效果、社会层面的潜移默化、个人层面的自我认可。依托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主动加强社区教育的系统设计与方向调整,对未来社区教育的走向具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两个话题一直以来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种种不同,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在心理辅导课中完全地贯彻“价值中立”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