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贺 《教学随笔》2008,(12):65-65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其实,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也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  相似文献   

2.
3.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0,(10):37-38
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宫女们乌黑发亮的秀发,缘何称作“绿云”?——不少读者觉得殊难理解。华夏民族,不分男女,发尽黑色,诗文中以“黑发”“乌发”称之,古今一律。但古代“黑”  相似文献   

4.
“帝”与“天”是《诗经》中的一对高频词,研究者们为考察周代社会思想文化而对此多有提及,却常常把两者简单等同。实则,“帝”与“天”的含义、来源是与殷商至周上帝崇拜意识的流变息息相关的。“帝”与“天”两者关系密切,大多时候都是指位于天上的至高神灵,两者经常通用但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切萨雷·博尔贾公爵不吝赞美之词,但在《李维史论》中则有意忽略了公爵。在1502年马基雅维利出使公爵期间,目睹并记录了雷米罗受戮的场景,并在十年后将这一事件写进《君主论》,但进行了细节的添置与改写。公爵放下的血淋淋的刀子和“斫为两段”的表述,是作者留下的隐微线索,在隐喻功能之外,将证据引向行非常之举、运用残酷但争取人民、服务于共和国公益的君主典范。《君主论》第18章“当代不便点名”的君主应为教皇利奥十世,而《李维史论》与色诺芬《论僭政》的关联,表明马基雅维利对新君主如何通过增进城邦公益而获得荣耀,给予了深刻教导。  相似文献   

6.
妈夸靶几《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今按,课文节选凡十三节,提示云:“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此说当本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云云,多是增字为释,强作解人。因此,“民生”解为“人民生活”实…  相似文献   

7.
《老年教育》2008,(10):47-47
日常生活中,“买东西”早已成了人们购物的代名词。为什么将物品称为“东西”呢?  相似文献   

8.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9.
《小猴子下山》中用“它”,《小壁虎借尾巴》和《骄傲的孔雀》中用“他”,《燕子飞回来了》中用“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恢诡奇特的“求女”情节不仅展现出高度的文学性,也蕴含丰富的现实性。细考屈原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求女”情节应是屈原在现实困境中内心复杂情感的幻想性写照,具有现实指向:“宓妃”形象是神话中的幻想人物,却隐射了现实中楚怀王的内质;“有娀佚女”和“虞之二姚”譬喻屈原理想中的贤君,却在求取她们的幻想中又处处受现实恶劣环境的掣肘。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理解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似文献   

12.
《智取生辰纲》中写黄泥冈上众人饮“白酒”解渴。“白酒”怎么能解渴呢?查考中国酿酒史才知道.宋代之白酒非今日之白酒。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表现哀情,《离骚》继承了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倾向,并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中一种确定的思想主题,即士大夫思君忧时,虽百般罹怨,仍“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风骚精神”,其内涵包括怨刺传统以及生命自觉的忧患意识。这些精神内涵决定了“以悲为美”的美学特色,在艺术表达上回环起伏、绝无直露,起着消减哀感的作用。“风骚精神”与“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  相似文献   

14.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五蠹》篇中"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的解释历来存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重新考证"寡""趣""趋"等词的词义,对这句话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再接再厉”是一个使用出错率较高的成语。在各行各业颁发的奖状中,有不少就错写成“再接再励”,之所以这么出错,是因为对“厉”字的本义不了解。《说文》:“厉,旱石也。”段玉裁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玉篇》:“旱石,磨石也。”《广雅》:“厉,磨也。”《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相似文献   

17.
18.
《离骚》称“经”是一种文化整合现象,它是在两汉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建构辞赋文学的经典范式中,竭力以儒家经学思想谋求认识趋于一致的普遍倾向中形成的。古文经学的兴起是它特定的时代文化机制,而评骚采取的比附儒家经典的价值取向,在类比中获得认同,正是《离骚》称“经”的既定规则。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喻意 ,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五说主要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求女”喻意。如从《离骚》的主旨、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考察 ,其中“求女”喻意较虚 ,喻指“求美”。  相似文献   

20.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