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作品解读的"切入点",即文本解读的角度。要想切中肯綮、纲举目张地深入解读文本,通常依据单元教学要求、文本特质和学情,或借助教学凭借确定"切入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毕明芳 《现代教学》2009,(12):59-59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而要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起点。因此,教师应将文本与学情进行综合解读,通过对学情的解读促进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凌艳妮 《广西教育》2022,(23):81-84+98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4Body Language的“Communication:no problem?”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开展深入解读文本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通过学情分析、文本解读,紧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制订教学目标,合理开展学习活动,驱动学生多角度、深度地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看、听、说、读、写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阅读兼具获取信息、启蒙思维、挖掘智慧的多元功能。本文认为有效实施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清楚认识阅读的本质和类型,文本解读的层次,文本先行解读的作用;解读尤须基于学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的五维目标结构来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文本知识到语言综合技能的转化,促使学习者的语言思维能力与心智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戈 《英语教师》2023,(18):14-18
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从编者、文本、学生三个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视角解读,联系单元话题,捕捉显隐双线;从文本视角解读,分析文本特点,设问启发思维;从学生视角解读,立足学情,创设读写情境。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文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个视角的文本解读,设计“读思言”学习活动。提出在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见文见人、通读超文本微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相似文献   

6.
张英 《文教资料》2014,(3):21-22
语文教学不总是平铺直叙的.学生在对话和解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产生认知差异。依据课堂的实时学情,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消除师生间的认知差异是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可从学情与文本的落差、文本情境、学生的质疑与争论三方面着力生成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可以根据时段与主体的变化,分为备课解和导学解读。备课解读是上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寻觅教学路径的过程,备课解读越充分,越利于一线的教学;导学解读是教师作为课堂里“平等中的首席”,根据学生学情、自身优势及文本特点.实施课前预设,以促成学生的自主解读。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可以有多重视角.面对同一篇文章,有的读者发现文本的内容价值;有的读者发现文本的学术价值;而教师的教学视角则不然,需要以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情为基础,致力于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丰富学生的语文经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目标定位是达成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而学情前测应成为目标研制的重要标准。学情检测前,应基于学生维度,解读文本,预设目标;学情检测时,应基于客观原则,自主阅读,分析目标;学情检测后,应基于学情实际,描述转化,调整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文本内涵丰富,解读的多元性特征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把握文本解读之“度”。教师要把握解读之“度”,心中先要有解读之“尺”:内容、目标、学情。  相似文献   

12.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3.
冯芳 《宁夏教育》2013,(11):55-56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4.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合理解读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带着目的去阅读,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专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关注于文本的理性分析、情感评价与价值判断,对文本的本质问题进行纵深性"切割"式解读,在文本解读理论模型上会更关注于文本、作家和时代创作等多元信息;而对学情要求的观照、对文本细读程度的把握、对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还习惯从文本的特质以及自身的解读出发,而忽略了从学情视角展开教,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本文尝试从学情起点的考量、学习状态的激活以及学习成果的关注等维度展开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围绕"教学案"进行教学而生成的学情,具有太强的预设性,不能从本质上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和素养。教学中教师抛开种种预设,以激疑的方式打开学情生成的源头,用联系切入的手段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发现和解读,在课堂中发挥教学智慧,捕捉学情,妥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精彩缔造出课堂的精彩,实现自由、高效的生态课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大概念视域下单元教学的文本解读须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体系、具体学情,围绕单元教学的大概念进行。解读既要考虑到教材编排的系统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到单篇教学文本承担的独有教学价值。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是为了教学的文本解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课前生成"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自行解读文本、提出疑问并形成文字以备课堂研究探讨。所谓"有效利用"是指教师根据这些课前生成的教学资源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预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前生成"资源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