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问"策略是接触场面中日语学习者所采取的交际策略之一。在中国日语教育中,"回问"策略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对"回问"策略的使用出现不合理倾向。通过"双人对谈"形式,采集抽取日语学习者在接触场面中的"回问"实例,对"回问"策略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对"回问"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改善不合理倾向,更好地让学习者掌握"回问"策略,提高日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屈玉香 《教师》2011,(20):73-73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谓"疑"就是怀疑,对所面临的问题有疑问,迫切需要有人"解惑",因此而"问",没有"疑惑"不会产生"问"的念头,无法去问,这是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陈秀娥 《学语文》2012,(3):35-35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相似文献   

4.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怎样使课堂提问问得精、问得巧,问得有效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要有讲究,其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否让学生在"问"中提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教师要从有"问"、敢"问"、善"问"三方面进行设计,使课堂提问更科学。  相似文献   

6.
"问"是一种方式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广府新探》网络课程借鉴并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在"问"的设计思路上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是把握"问"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支架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等;二是在"问"的形式、结构和内涵上把握"问"的策略。"问"在网络课程中运用于互动关系的构建,也运用于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问,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名词,泛指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作动词,意指在学中问,甚至多问以代学。可见,"学"与"问"密切相连,但两者又离不开"教"。可见,"教"之于"学"是引导,"教"之于"问"则是启发,三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支点。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看似寻常,实则最奇崛。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让学生发得好,教师要问得巧。  相似文献   

9.
刘开于《孟涂文集》中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见,"问"对"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  相似文献   

10.
戴天兵 《教师》2014,(3):74-75
本文分析了"问题"对教学的价值并发现"问"在教学中有五种形式,学生被问有两种,学生主动问有三种,前者普遍存在但有弊端,后者易忽视却有开发利用的价值,而对"问"的分析则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常说交流是一门艺术,"问"便是这种艺术的精髓."问"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问"是我们探索真理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器,一块敲门砖.恰当的"问"更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相似文献   

13.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4.
沈兵 《考试周刊》2010,(34):176-177
一、问题设计现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数量上的泛滥化,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没有针对性、推进性和目的性。一堂政治课下来以问为主线,一问到底,惟恐课堂提问的数量不达标而有"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嫌疑,被戴上"不革命"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改以来",满堂灌"少了",满堂问"多了。不少老师对后者持不同看法。那么",满堂问"到底好不好呢?有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在集中交流时,我指出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问得太多"。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说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只能从表面现象去说一些皮毛的话,并不能给出良方。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满堂问"进行指责,而"满堂问"依然大量存在呢?  相似文献   

16.
战国问对体文献有众多独特的言说方式,其中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主动性咨询、请教行为。流行于整个春秋时期的"访问"制度,在言说方式上与战国问对体文献有着众多本质特征的一致性。具体考察"访问"行为的文本事例,可以断定问对体文献应直接来源于"访问"制度。在从"访问"行为走向诸子问对体文献的过程中,孔子及稍后的七十子著述起着重要的桥梁,对战国问对体散文而言,他们的努力无疑具有开创性质。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就读剑桥大学期间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同是大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不假思索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罗素接着问,"因为在我的这么多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远远超过了罗素。有人不解地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8.
幽默     
《教师博览》2011,(3):32-32
美女贵姓 和朋友吃饭,一哥们举杯向一个MM劝酒,问:"你贵姓?"MM说:"干!"哥们一口气把酒喝了,又问:"你贵姓?"MM又说:"干!"哥们又喝了,说:"这位美女真豪爽啊!"  相似文献   

19.
荷包蛋王子     
我们沈老师问我:"你会烧什么菜?"我大声地回答:"荷包蛋!"沈老师扶扶她的眼镜,没有继续问我。我的死党梁嘉辉问我:"你的拿手菜是什么?"我很自信地回答:"荷包蛋!"他"切"了一声就走了,似乎很瞧不起我的样子。拿手菜是荷包蛋怎么就被人歧视啦?要知道我做的荷包蛋可是与众不同的哦,我还光荣地被妈妈封为"荷包蛋王子"呢!  相似文献   

20.
在一档儿童选秀节目上,一个5岁的女孩清唱了一段京剧,主持人开始采访她。在问过"什么时候开始学戏""是不是每天都需要练习"等铺垫性的问题后,主持人问:"你觉得这几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孩子迷茫地看着主持人,疑惑地问:"什么是坚持?"主持人想了想说:"就是说,你觉得天天很辛苦地练习唱戏值得吗?"孩子更加困惑了,小声问道:"什么是值得呢?"我开始怀疑主持人的专业性,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怎么能问孩子这么成人化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