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5,(11):12-13
<正>考场作文所涉及的议论文,注重从思想深度、思维逻辑等方面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之一。思辨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作文等次的高低。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思辨能力,使作文更具思辨色彩,更有思想内涵呢?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作文中分析问题时,全面辩证地看待人和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与对立,又要看到联系与统一;既要看到  相似文献   

2.
吟唱苦难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没有忘记人性中也有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动物词语以动物为依托,体现所描写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揭示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特点,传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汉英语言中动物词语差异主要可以分为: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似: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互冲突;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出现空缺;理性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究其原因大致有:语音联系;文学作品、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等影响;自然地理位置差异;认知模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沛怡 《文教资料》2014,(36):72-74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性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任何一种人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他要求人们对待现实人性的基本态度是尊重、满足和宽容。他倡导的基本伦理观是:人的一切伦理生活都应该有人性参数;应顺应自然人性,积极造就美好的人生;既要防止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好"的东西破坏人们的幸福,又要寻找以往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带给人们幸福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钟霖 《文教资料》2007,(9):51-52
小说《廊桥遗梦》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人性问题。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面对浪漫爱情与道德理性的两难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折射出人性中光辉与崇高的一面,讴歌了人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对人性的假设引导着制度设计的方向。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师德规范则是以"德性人"为人性假设。这两种制度在学校并行,其人性假设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内在焦虑。此种状况提示学校管理者应以系统的思维开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设计的人性考虑,以更加复杂和全面的人性假设来支持制度的设计与运转,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既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又要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9.
高辉 《考试周刊》2014,(11):10-11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爱伦坡的小说《黑猫》进行分析,揭示了"黑猫"的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黑猫形象相互渗透,反映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映射了人性的复杂。人性中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因此,人类必须理性地寻求"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精神焦虑甚至人性扭曲。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欲之辨实际上所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道德理性及其情感欲望间的关系问题。人性既包含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感性欲求的另一面,因此,从道德与人性这一关系来讨论传统的理欲之辨,无疑有助于对道德意蕴有更为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徐瑛 《文教资料》2009,(36):43-44
通过对英语人名结构、来源及寓意的剖析,能够揭示英语人名的文化内涵,即神学文化、生活文化和历史文化。文章旨在透过英语人名了解英语文化和习俗,促进英语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传统和个体生命境界之间的关联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而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文化传统回归生活世界的视角,阐释现代人如何在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发展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个体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刘备急于立足,事属可谅,以诡道成功,也尚情有可原。但他攻伐一个并非无道之主,杀戮得胜而置酒作乐,自此圣王而毫无愧色,这种酒后的真性大暴露,可以反映出刘备人性的另一面。本文试从仁的内涵出发,剖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思想,进而说明,在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中,迫于当时形势,刘备也只能走上"以力假仁而霸"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一书运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但这与司马迁重"实录"的精神并不矛盾,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轨迹,最终完成了从巫文化的感性精神到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重要转变,上古神话传说历史化过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勾勒出了上古历史的完美画卷,在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客观的分析,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悲剧冲突中审视人性与个性,揭示出在悲剧的剧烈冲突中升华出的雄浑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特别"的经历,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却回避政治和权力干预,倚仗自然神灵,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作品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当今社会,存在有物欲横流的一面。在那里,灵魂扭曲,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在此情况下,研究沈从文的"人性"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背叛"是蕴含在当代作家张炜长篇小说《家族》中的深层主题。在阐述交叉于历史与现实史诗中的忠诚与背叛这一矛盾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诠释了"背叛"是为了神圣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这一本质的内涵。在这一主题带来的震撼中又有着史诗般的毁灭与悲凉,凸显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审美内涵以及对人生对人性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单薄是造成乡村旅游品质低下的根本原因。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是一个多方联动的过程,以安吉"竹叶龙"复兴为例,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农村精英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中的建构与消解作用。正视和应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一要以精英均势助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二要加强精英与民众的团结,鼓励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丹  徐勤 《考试周刊》2011,(46):28-3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别从生态岛人性、男权社会的依附品、男权统治的牺牲品和唤醒女性意识四个方面,揭示铁凝的小说《咳嗽天鹅》由生态的忧思发掘出人性的深邃,把人性的深层世界的善恶组合体予以充分地展开,在对人性的理性审视中,进而更深一层探究作者对女性在现实中的软弱与被主宰的命运进行了冷峻的揭示,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咳嗽天鹅》中香改这一形象,阐明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他者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