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经问世便遭禁忌,甚至被视为“诲淫”之作。尽管该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及辉煌的艺术成就跳出了禁书的行列,但其“诲淫”之恶名并未得到辨明。我们从本出发,意在阐明《红楼梦》不仅不是一部“诲淫”之作,而且是一部“诫淫”之作。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通理也精画道。在《红楼梦》中,他以多情的彩笔为读描绘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他的色彩和色调的运用,在较高的美学层面上给后人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这/那边”是由“这/那”加处所名词“边”发展而来的。“这/那边”产生于晚唐五代,既可用于指示,也可用于称代,但晚唐五代以后.就主要用于称代处所了。那么,到了清代,它们的用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可作为清初语言代表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这/那边”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红楼梦》337条“比”字句在英译中使用的比较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比”字句的汉英对应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诸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礼貌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礼貌传达的是交际中的人际意义,体现了交际中的关系,是任何交际者不可忽视的内容。礼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知和掌握礼貌行为,也有助于交际者有意识地利用好礼貌这一语用资源,增进交际效果,达成交际目标。前人大多借助Leech的礼貌原则开展研究,鲜有从认知视角来考察中国传统礼貌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礼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上下"空间隐喻为理论基础,基于《红楼梦》中传统礼貌现象的语料来阐释《红楼梦》中的"礼"。  相似文献   

9.
李蓓 《现代语文》2014,(4):51-53
探讨了《红楼梦》中语气词"的",在不同句类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复杂多样的语气意义,语气词"的"和语气副词的共现规律,语气词"的"在特定格式中的假设语气。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注重发挥专书研究的优势,贴近语言事实,充分结合语境,对语气词"的"进行动态的考察,通过语用分析,揭示其内在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0.
《源氏物语》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创作于公元11世纪,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最高杰作,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于公元18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今第一小说。两部文学巨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各自的国家备受推崇,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一个顶峰。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具有可比性及比较的价值。本文就两者的“好色”部分来做比较,试分析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清代李绿园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在明清文献中独具特色,指处于不如意的境况,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其中的"蛇"不是蛇,而是借用了蛇之字形、古音,扮演的却是河南方言中疑问代词"啥"的角色。《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在意义、结构、用法上都与现在河南方言中的"没啥(可)弄"相同。在今天看来,《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融古音、方言、修辞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红楼梦》一书共写了32个梦,曹雪芹在前80回里写了20个,高鹗在后40回写了12个。最长的是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写了整整一回书,用了8300多字。最短的是第13回里写贾宝玉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89回里写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唤薛宝钗“宝二奶奶”,这两处都只有一两句话,仅仅用了十二三个字。  相似文献   

13.
鸳鸯、平儿、袭人、紫鹃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丫头.被称为“四大丫头”,她们是众多奴仆丫头中的佼佼者,生活在几乎没有新鲜空气的贾府中,不仅打点着主子的生活起居,而且周旋着贾府中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中,她们坐着半主半仆的位子,主子可以随便虐待仆人,稍不顺心就要动刑。生活在夹缝中,她们有人反抗着,有人顺从着,用她们的聪明才智在贾府中夺得一席之地。她们是主子的心腹.她们有不同的追求。在贾府中,她们过着半主半仆.时而快乐、时而忧伤的生活。一场暴风雨席卷了贾府,以“金陵十二钗”为例的贾府上下被残酷的现实笼罩。她们在悲惨的命运边缘徘徊着,可是命运却格外眷顾这些丫头们,留给她们一个喜忧参半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14.
"趣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将"趣味"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并赋予深厚的哲学意蕴和美学意味。《红楼梦》对"趣味"范畴的应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现。"趣味"的广泛运用和丰富内涵,使小说具有生动新颖,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考试周刊》2012,(28):28-31
本文结合现代科学及宇宙学理论,提出一个"气场"的假想,并将此假想运用于《红楼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解读,从而拉开以新的视角审视《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媒妁”形象,其中“亲属为媒”、“市井之人为媒”,反映了封建伦理与社会礼教束缚下的封建婚姻形态;而“丫鬟为媒”、“以物为媒”、“自媒”,则反映了青年男女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媒妁”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思想倾向,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前80回"和"类连词有"和、并、与、及、以及、同、连"等七个。这些并列连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和、并、与"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和"、"并",竟占总用量的66%强,而"及、以及、同、连"则使用频率较低。除了"并"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并列连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这些并列连词还可以连用,有的甚至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香化"特色。红楼女性生命、生活的诸多方面,或以"香"字形容,或与"香"有关。"香化"现象旨在彰显红楼女性的光彩,张扬她们的审美情趣,从中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红楼梦》继承古典文学的女性形象"香化"传统,并将其发挥到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