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开篇语: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诸多媒体相互兼容与高度融合,多元化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情况下将引发许多问题,比如,它会在我们与客观世界之间竖起一个巨大的"滤镜",让我们无法了解真实,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我们也有可能在过度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产生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自  相似文献   

2.
正信息传播的节点,而非终端。对于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现在我们常用的微信、微博。人们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成了时下的热门词汇。对于媒介的融合,不止包含了传播者这一方的工具的融合、制度的融合以及思想的融合,同时还包含了受众的重新整合。由于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使得其与传统媒体受众特征既有相关联,更有明显不同。一、高度介入信息传播"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信息社会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新闻媒体的传统传播格局逐渐被打破,开始呈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作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出发,变革过去传统的新闻学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产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宅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学生宅现象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某种事物,在媒介中开展社交,性格低调自闭,生活不规律。从波兹曼的视角来看,媒介环境、信息过载、幼儿谦虚、逃避心理和娱乐至死是宅现象背后的成因。"宅现象"引发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思想萎缩和生理疾病等问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大学生"宅人"开启和维持一种理性的网络媒介接触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的力量不容忽视,它不仅扩展了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还逐渐影响了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变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不仅相互影响和制约,还相互构建和创造。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受众受媒介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主动性与被动性、多重性与单一性、显在性与潜在性。这种变化既是受众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媒介融合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高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必须在深刻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前提下,抓住教育难点问题并予以解决。目前突出的难点问题包括:了解媒介是如何构建"真实"的,解决对媒介"真实"与客观现实的辨别问题;了解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解决对媒介传播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力问题;认识媒介的商品化性质,解决媒介使用上的迷惑性问题;培养适当使用媒介的意识,解决限制使用与过度使用媒介问题;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解决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问题;提高对媒介传播多元文化的认识,解决传统文化弘扬传承问题;学会正确利用媒介的开放性,解决媒介利用中的社会责任感淡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科交叉和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根据媒介类型划分专业及过度细分已越来越不合时宜,弱化媒介界限、强化学科内专业融通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指出,通识课程组群+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搭建新闻人才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突破类型化培养的局限;媒介技术应用与批判精神培养,则在适应媒体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坚守传播教育的精髓之间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9.
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对儿童社会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儿童使用手机呈现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手机媒介为学前儿童提供便利与满足他们各种需要的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童年生活的建造。我们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利弊,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通过提升父母的媒介素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护儿童的童年,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播技术的革命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基于此,网络新闻与传播教育适应媒体融合的"前端"变革,改革新闻与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方面,构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应用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日趋成熟,网络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媒介大融合的媒体环境之下,主持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戴维·桑德曼指出,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的确,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的最后一环,确实对媒介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深深影响着整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本文将会通过四个方面去探寻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向我们阐释了媒介技术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明确了信息传播活动对技术的依赖性。人类的阅读史与传播媒介的阶段性发展相重叠,文字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当时的传播状况,信息能够被准确记录下来,至此,人类有了自己的阅读行为。直到印刷术出现,人类的传播媒介经历了飞跃性的进步,使普及阅读成为可能。再到电子媒介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传播媒介对于阅读,不再单纯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它更深刻地影响着人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使信息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保存更加便利、持久。虽然数字媒介带来了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快捷资讯和个性化服务,但传统纸质媒介也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文章通过对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进行比较研究,寻求不同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为两种不同媒介在未来市场环境中合理运用及优化组合提供依据,探寻两种媒介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媒介间性"理论的含义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这种理念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借助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互文性"等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间性"及其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变、新闻理念的革新,而且也对新闻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人才转型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从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整合等方面,探讨"实践性强""博学强识"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泛滥现象更为严重,群体极化、信息茧房等现象亦屡见不鲜,12-16岁的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对其引导很重要.将媒介素养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当下我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以部编版教材八上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新闻"为对象,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网络中,艺术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多方位的变革。互联网的数字化存在形态使艺术信息的同步和异步传播得以共存;而开放、自由、虚拟的媒介属性消释了现实的传播边界;同时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也使艺术信息的承载形式从单媒体逐渐过渡到了多媒体。  相似文献   

18.
传播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同时也对信息内容本身施加影响。这势必要求我们对传播科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地位重新予以定位和解释。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科技不只是一种媒介呈现方式,更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理论知识。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把传播科技从单纯地作为实务课程的思维中跳出来,站在实务和理论相统一的高度加以看待,变革原有的新闻传播教育范式,从而增进和扩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播媒体融合在一起,把这些同而不同的媒介在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宣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融合,最终实现资源的共通、内容的兼并和宣传途径互通、利益的相互融合.外国文学要在中国进行传播,要依赖于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传播活动;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现今的社会已然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然而社会各个阶层在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媒介歧视。媒介歧视有多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对社会的危害也极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