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出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批造像数量多,贴金彩绘遗存丰富,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破坏,但仍可见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目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彩绘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北魏至北宋时期(尤其是北齐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后来,这批造像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精美的造像引起人们的惊叹,感染着每一位注视过  相似文献   

2.
联系佛教律典、相关文献及造像实物资料,对“佛像的衣着种类”、“安陀会用于上身还是下身披着”、“偏衫是否应用于中国佛像”等几种佛衣研究不可避及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考论。  相似文献   

3.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相似文献   

4.
四川佛教艺术萌芽于东汉。据遗存有铭文纪年的造像和有关文献资料,凿窟造像始于南北朝,多集中在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这时,汉墓中与神仙并列的佛像,才在佛窟正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882年至1990年期间,在成都万佛寺遗址和附近地区,以及新繁、新都、绵阳、广元、茂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出土,造像镌刻铭文纪年和有文献记载的22  相似文献   

5.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6.
李森 《家教指南》2007,(6):33-36
通过对文献记载唐武宗、后周世宗两次法难和青州龙兴寺具体实物造像以及曲阳修德寺、博兴龙华寺、乡义寺集中掩埋多座寺院佛像旁证事例的分析考察,以更加坚实的证据揭示出龙兴寺400余尊佛像确实并非全为该寺一座寺院造像,其中还包括青州其他寺院的佛像在内.  相似文献   

7.
结合中国各地的阿育王式佛塔,探讨了这种单层、圆形覆钵顶、顶上四角通常有山花蕉叶造型的佛塔,并将其细分为舍利塔、阿育王塔、丧葬塔、纪念塔和瑞现塔。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窣堵婆式佛塔的起源、时代、特征及历史含义,并讨论了其潜在的原型。中国圆顶塔形并非起源于单一的原型,更有可能与不同文化综合作用下的思想及造像有关,是人类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朝、河北地区及古青州地区出土造像中的类似浮雕内容进行了比对,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南朝与河北地区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殷光明先生著《北凉石塔研究》一书,已由台湾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于2000年6月出版。 《北凉石塔研究》是一部国内外仅见的对北凉石塔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也是一部少见的对佛教造塔,特别是集中对某一时期佛塔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论著。本书资料齐全,收集了现藏国内外的所有北凉时期的石塔共 14座,并通过详细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凉石塔的造型、造像、发愿文、经文、图符、供养人和艺术特征等;内容丰富,对北凉石塔的发现和报道、年代关系、分期断代、造型来源和用途、发愿文、塔肩造像、塔腹经文…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通过佛像来表达其教义理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表达方式。历史上佛教造像材质非常丰富,包括石、木、泥、金铜等。每一次材质的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承德外八庙藏有各种材质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代表了康乾时期宫廷造像极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造像贴金工艺是较早的装饰工艺技术之一。首先要求把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箔,然后用粘合剂粘在造像的胎体上。在贴金装饰保存较好的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400余件佛教造像中,近60%为南北朝时期,其贴金装饰的造像技术证实了文献记载、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精湛的贴金工艺水平。龙兴寺造像多数为石胎造像,在石胎造像上采用贴金装饰,较之前秦代兵马俑的陶胎贴金、汉代漆器的木胎贴金和同时期其它地区的佛教造像的服饰贴金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古汉语教学改革中,应适当吸收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以促进古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出土文献研究亦应为古汉语教学提供服务和便利。首先,尽可能将出土文献与相关的传世文献加以对照。其次,尽可能将出土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字典、词典等形式呈现出来,以便检索和利用。最后,对大型语文辞书中的不当之处予以补正,使其更好地为古汉语教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出土文献研究与高校古汉语教学结合时,要注意掌握分寸,以适度为宜。  相似文献   

15.
佛塔发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布于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佛塔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印度,先是最具代表性的窣堵波形式,后演变为佛像雕刻附丽的高塔形式,其审美文化意蕴是充满神性的非理性的宗教迷狂,体现为宇宙生命的象征性、装饰的繁缛富丽性、象征符号的程式化;到了中国,楼阁式塔、密檐式塔成为佛塔的主要形式,其审美文化意蕴是充满人情味的清醒理性精神,体现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世俗性,注重建筑的整体性以及曲线运用的节奏感。佛塔造型在印度和中国所彰显的不同审美文化意蕴,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所致。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李森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在他获得学位后历经7年的充实修改,终于付梓了。这是造像发现16年来关于龙兴寺历史和佛像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学术界对此课题所作的最详尽论述,必将对推进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佛像衣着样式.本文结合造像实例及律典规制,对7世纪前汉地"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及其演绎予以疏理,阐释其在同期多样化佛衣样式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正宽博雄重洛阳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经北魏至唐的150余年间,营造佛像10万余尊,题记刻石3600余块。其中,北魏时代的造像占整个石窟三分之一多,并保留了为数众多的北魏造像题记。自清黄易访碑收集拓本之后,曾有北魏龙门造像记四品、十品、二十品之称。《始平公造像记》为其中难得的阳刻。从刻手的角  相似文献   

19.
潮汕桑浦山的岩洞寺院多达13座,其中7座中保存有佛菩萨石刻像,是广东古代佛教石刻造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甘露寺的布袋和尚像,韫玉寺和佛像岩的佛像群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甘露寺布袋和尚像造型生动,可媲美同时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布袋坐像以及赣州通天岩布袋坐像;韫玉寺具有故事性的佛教人物雕刻非常独特珍贵,其主题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菩萨造像女性化的社会成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菩萨造像女性化,不光存在艺术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佛像女性化的渐进式演变,服从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