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新世纪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我首先考虑的是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对分数有哪些新的认识,据此.确定本节课的目标.设计教学环节.1.谈话导人,回顾分数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我首先教学例1,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把三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然后减少蛋糕的数量,让学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这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从分整数个物体开始过渡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和课件演示,学生很快就得出每人分得三分之一个蛋糕.  相似文献   

3.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4.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我在我校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大型公开教学课中做的一节公开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有些教师通过"生拉硬拽"让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还是不能灵活地运用。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构建,自主学习领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分数单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内容以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为基础.尽管这是一节典型的老课,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理论,如何上出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一、质疑,学生的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屏幕显示数字"1")你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花园,一个班级…… 师:我由"1"想到了4个人,为什么呢?因为4个人能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看到"1",想到的内容就更多了.(引导学生由"1"可以想到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相似文献   

7.
正分数是学生认识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如何调整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是值得每位执教教师思考的问题"。认识几分之一"是分数学习的起始课,如何在教材基础上有效整合学习材料,抓住分数本质属性,让学生轻松建立初始概念,为今后系统学习分数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及反思。1【教学片段一】教学—211.—的产生2课件出示月饼图(6个、4个、2个、1个月饼各一组)。  相似文献   

8.
一、让课堂简洁有效小数的认识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第一次接触分数,主要是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作为整体的分数。本节课从创设分苹果的生活情境引出问题,从生活中"一半"的数学表示方法引入分数,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认识1/2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他分数,通过直观的操作,形象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相似文献   

10.
"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的重点内容.对平面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探究.出于知识掌握和培养物理素养的需要,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尝到"做科学"的乐趣.下面是我教学中创新尝试与反思.一、让学生课前有活动准备从而集疑1.课前准备的要求:让学生回去按要求照镜子看看镜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我有机会观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这节课教学的成功,源于执教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突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根据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利用课题,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  相似文献   

12.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3.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一次有力的尝试,解答了教师最常关注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有认识吗?学生心中的分数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征吗?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如何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分数?  相似文献   

14.
<正>"问题意识"和"媒介意识"是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问题引领式"学案教学的教学范式。为了说明清楚这个问题,我以自己亲历的一节《免疫》公开课为例进行阐述。一、"问题引领式"学案教学的流程流程一:呈现教学目标课始,我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心中有数了。流程二:问题引领导学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导入本节课:我们周围全是  相似文献   

15.
【案例】这是我的一节研究课,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小结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忘记写题目了,怎么办呢?后面坐着本校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还有几位实习教师,总不能现在把题目补上吧?我灵机一动,不如让学生给我们这节课起个名字“。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谁来给咱们今天这节课取个名字?”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以下是我摘录的一段课堂实录。生1:认识几分之几。生2:认识分数。生3:不行,不行,一点都不好听。我来取一个:和分数交朋友。(其他学生很受启发,举手的人越来越多)生4:我爱你——分数。生5:给我们带来方便的数——分数。生6…  相似文献   

16.
本次暑期培训,收获颇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正确定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理解起来很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不禁想起前年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赴灌南支教优质课展示活动时,我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节课.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分四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二是让学生探索一些测量周长的方法,三是让学生能够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四是让学生体会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而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认为周长这一定义不难,学生肯定能很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17.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分数的有关概念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而分数的意义又是分数概念系统的核心。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第一节课,学习的好坏对后继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九义教材将分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本节课要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单位“1”的意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要处理好两个阶段的关系,明确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比;熟记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求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转化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二、教学设想为了较好地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教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认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简单运用。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与核心之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充分感知单式统计表的作用与局限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改进、整合、创新的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改进,让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自由绽放。一、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