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口气读完《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一文,心目中立即矗立起一组农民工群雕。作者在1200字的篇幅中,成功刻划了面对欠薪老板,要不到工资却选择看守老板物资的农民工的新形象,使这篇首发在《工人日报》2006年1月24日7版上的通讯,最终脱颖而出,荣膺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章读来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郑勇 《新闻三昧》2007,(10):10-11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画眼睛"就是"刻画心灵"。  相似文献   

3.
一口气读完《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一文,心目中立即矗立起一组农民工群雕。作者在1200字的篇幅中,成功刻划了面对欠薪老板,要不到工资却选择看守老板物资的农民工的新形象,使这篇首发在《工人日报》2006年1月24日7版上的通讯,最终脱颖而出,荣膺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章读来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做人要厚道,要有原则,这是优秀通讯《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向人们彰显的朴实而震撼心灵的主题。作品描写的是四位农民工在欠薪老板逃跑后生计处于困境,依然尽心看守着老板财物的事情。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从道德层面深刻透视了农民工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7,(12):52-54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上播发的同一题材的新闻。而在多家新闻单位送交的"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中,唯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成为公认  相似文献   

6.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于近日揭晓.浙江电台选送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获得一等奖。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浙江电台自1991年设立中国新闻奖以来首次获得一等奖。这篇评论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主要的特点是立意深远,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于一体,以强烈的震撼力打动公众。  相似文献   

7.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21,(6):107-109
2021年11月7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346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含12件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笔者从获奖作品一等奖中挑选出消息、评论、通讯各1篇进行赏析,以此激励新闻从业人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有副刊作品在江苏省、华东地区和全国新闻作品的评比、竞赛中获奖。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的散文《乡里乡亲》荣获二等奖,在副刊类作品中位列邵云环烈士遗作《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和李向群父亲所写的《说说儿子向群》之后,是近两年来江苏省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前,这篇作品还曾在全国报纸副刊评比中获得金奖。 作为一名以社会新闻采编为“主业”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0.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写的通讯《三任书记的扶贫歌》,刊登在1995年2月7日漓江日报上,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不仅是漓江日报创刊8年来的首次,也是广西地市级报纸第一次摘取中国新闻奖。俗语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我们认为,这是长期辛勤耕耘,善于思考,找准角度,不畏艰辛采写的结果。找准主题天地宽文以意为主,为文必先立意。立意,即主题思想的提炼和确立。立意如何,直接关系着作品的价值和高度。然而,地市报人由于受其地方的局限,在立意中往往容易出现站不高、望不远的现象。因此,新闻采写如何做到“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相似文献   

12.
13.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心发现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老前辈郭超人说过:别人看  相似文献   

14.
15.
16.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相对集中,社会上的热点、工作中的难点增多。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光凭着电话、传真、因特网采集新闻,或者满足于跑会议、跑...  相似文献   

18.
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式,《解放军报》次日发表了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此文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委给予的评价是:该文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精彩纷呈,洋溢着军人特有的热情和豪迈。  相似文献   

20.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