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江琳 《家庭教育》2005,(8B):57-57
对1岁以前的宝宝而言,同伴交往是在父母的主导下进行的,宝宝相对比较被动。1岁~2岁的婴儿已经出现社交欲望,他们和小伙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并开始模仿成人的社交行为,同伴关系对幼儿日益重要起来。  相似文献   

2.
3岁的幼儿还比较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游戏是以独立或平行为主的方式进行的。4岁~5岁,进入中班了,孩子逐渐走离大人的身边,开始和同伴有较多的交往,这也就产生了交往所需的规则意识。但他们又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不能像大孩子那样自如地运用规则,所以,需要成人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1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99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及社交障碍.(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阶段,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1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99名幼儿,探索影响3-6岁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家庭、教师、同伴等方面的因素,并建立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为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四个维度,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主要抚养人、教师和同伴,其中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季云飞 《家庭教育》2006,(3X):58-59
3岁的幼儿还比较依赖父母和老师,游戏也是以独立或平行的方式为主。4岁~5岁,进入中班了,孩子遥渐走离大人的身边,开始和同伴有较多的交往,也就产生了交往所需的规则意识,但他们又不具备交往能力,不能像大孩子那样自如运用规则,所以,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需要成人的引导。[编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日益重视,许多研究者就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功能以及如何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颇丰。但有些研究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实状况”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笔者认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揭示幼儿社会心理的奥秘,就不能全面认识同伴交往在幼儿生活中的意义,而那种旨在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努力更会是事倍功半。有鉴于此,1995年笔者在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对当前幼儿园中3~6岁幼儿同伴交往的动机、方式、场所、性质、范围、结果等问题作了一次探讨。在此,将3~6岁幼儿同伴交往动机方面的有关结果作一介  相似文献   

7.
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有:幼儿对同伴交往情境的正确分析,促进其社交安全感的获得;幼儿对同伴交往策略的合理选择,促进其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幼儿对同伴交往行为的深刻反思,促进其心理移情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运用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幼儿使用正向策略,建立合理的交往观念;重视幼儿体验,引导儿童正确分析他人的心理状态;创设同伴交往情境,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引导幼儿自我反思,交流共享内心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正处于由亲子关系向同伴关系的过渡时期,还未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并且此阶段幼儿正处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阶段,不善于主动去接近同伴,在交往过程中较为任性和霸道。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借用庞丽娟教授采用的"同伴现场提名法"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同时,选取各类型典型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无锡和淮北的几所幼儿园,以5岁~6岁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给家长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并就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幼儿期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同伴交往中能够协商解决问题,表现出谦让行为。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培养进行思考,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表演游戏中的角色、语言、情节和规则都含有较多的同伴交往成分,是幼儿喜爱的游戏类型.本研究运用自行设计的表演游戏在实验班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表演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岁以下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义三岁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行为,对其日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即便是三岁以下的幼儿,当他们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特别是与那些他们熟悉的同伴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丁娟 《福建教育》2022,(47):8-10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高度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班级中,总能发现一些幼儿喜欢独自活动,无论在集中活动、游戏还是生活中,都较少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常游离于同伴活动之外,他们通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教师要关注这些被忽视幼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引导。许多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适宜的策略能够明显改善被忽视幼儿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虽然提倡让宝宝与同伴自由的玩耍,出现一些小问题时也多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父母尽量少干涉宝宝之间的交往,更不要在出现一点儿不和谐因素时立即充当"灭火器"的角色。但是,这并不代表父母可以对宝宝的交往行为放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73):176-17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高,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成人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而这种能力从幼儿时期便可人为地加以塑造。如今,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原生家庭父母个性因素;社会竞争状态下幼儿的孤立;由于上一辈亲属抚养造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幼儿交往能力弱化以及独生子女的交往问题。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应做的是消除他们交往的障碍,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氛围,通过家庭教育、同伴间游戏等方式,逐步提高幼儿社交的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同伴交往能力是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从南通市8所幼儿园选取的587名幼儿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滞后于本地儿童,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呈V字形发展态势;流动儿童比本地儿童更具亲社会性,但社交障碍更多,其语言能力也相对滞后;流动男孩在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上的发展优于女孩,而流动女孩在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上发展更好,且其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应该从社会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并把它作为幼儿入园的第一课。一、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必要性1."尊重他人",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友谊,增加更多的交往机会。尊重他人,使得幼儿在接纳别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所接纳。尊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满足与被认可感,更易获得同伴的友谊。朋友多了,交往的机会也就更多,反之将来在社会上就会处于孤独的境地,甚至一事无成。幼儿交往过程中许多纠纷的起因往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  相似文献   

20.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早期阅读应提前至零岁开始,0 ̄6岁的儿童尚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在父母陪伴或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欣赏和阅读。而父母、老师或同伴就是幼儿阅读中的伙伴,幼儿早期阅读中最初的引领者、陪伴者、分享者。随着幼儿早期阅读年龄段的提前和研究的深入,阅读伙伴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家长能引领最初的阅读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幼儿学会了许多的生活技能,同时早期阅读也应从这里开始。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