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周总理     
一想起周总理,我心里便油然生起一股亲切之感。它使我想起了我国著名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一篇文章——一夜的工作。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它记叙了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  相似文献   

2.
西宛同志认为;“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式,不是“借代”,而是“借喻”(见《江苏教育》中学版1962年第七期)。我认为它既不是“借代”,也不是“借喻”,而是“暗喻”。理由如下: 甲是乙,这是“暗喻”的公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一  相似文献   

3.
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巴金在谈到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时,总是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是在一九三二年九月写的《我的自剖》中,巴金就说过:“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不想做一个艺术家”。在同年十月写的《<电椅>代序》中,他又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一直到一九八○年四月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文学生活五十年》中,他仍然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决不是巴金的自谦和他对艺术的否定,而是反映了他的卓越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既回响着“五四”开辟的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旋律,又  相似文献   

4.
过“河”     
<正> 这条“河”是这几天才“出生”的,它的“妈妈”不是大江,不是大“河”,而是天上降下来的大暴雨。本来是一段好好的路面,现在水那么深,真让大伙儿不方便。可小羚羊挺带劲的,他蹦着跳着说:“过河喽!过河喽!  相似文献   

5.
以诗歌和散文蜚声文坛的何其芳同志,从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就“改行”从事于文艺批评,一直到1977年去世。在这三十五年间,他虽然也间或写些诗歌和散文,但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艺批评上,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我认为何其芳在文艺论评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文革”期间“四人帮”的爪牙们骂他是“一贯压制左派的文坛恶霸”,这个恶谥当时曾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但却从另一面说明了何其芳文艺论评的科学价值和所向披靡的战斗威力。何其芳的文艺论评同他的诗作散文一样,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它那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风格。这种创造精神在过去是宝贵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更值得珍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过去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是难以冲破禁区发挥独创精神的,而窒息马克思主义、窒息生机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文学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潮却横行无忌。人们要想在艰难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就必须同文学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潮进行坚决而巧妙的斗争,就必须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何其芳是文学界的一名勇士,他就是这样做的。他曾谦虚地说:“我的理论基础本来就薄,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基础更不过硬。现买现卖……。”事  相似文献   

6.
家中的风景     
他虽大我一岁,但我比他早一年大学毕业,多一年教 龄。但见了他,我总是爱喊他“汪先生”。这不是“调侃式”的幽默,而是一分实实在在的敬意。 春节,我去他家小坐。还没说上两句话,拜年的人来了,有大学教师,有研究生,有在校的大学生——全是他的学生。只有半个来小时吧,我数了一下,一共来了十二位。他,才三十出头,而“桃李竞芳菲”。这真使我羡慕和渐愧,甚至嫉妒。我总以为自己还算一个不错的教师,但与他相比,差老大一截呢。  相似文献   

7.
一“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开篇就起势不凡,它猛然在读者眼帘展开一个景象,一个海外游子一进国门便痛心疾首地悲喊“不对,不对!”这就在他们心中逗起一连串疑问,他为什么阔别归来表现的不是狂喜而是悲痛?他究竟发现了什么“不对”?这就如古人所说的“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  相似文献   

8.
陆真 《早期教育》2000,(10):9-39
我儿子希希今年才三岁半,长得比同龄孩子要瘦小,这倒不是我最心急的,我最心急的是他的“老态”。据幼儿园老师说,从入园到离园,他自始至终都是眉头紧锁,眉宇间常透出成人才有的淡淡的忧愁;上课时他从不举手发言,而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想心事”;游戏时,别的孩子生龙活虎,只有他耷拉着脑袋,一步一挪地跟不上趟。其实,希希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他会不时地跟在我的后面问长问短。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劲头十足,遇到高兴的事他会笑得很开心,是一个十足的小淘气。  相似文献   

9.
陆真 《早期教育》2000,(10):39-39
我儿子希希今年才三岁半,长得比同龄孩子要瘦小,这倒不是我最心急的,我最心急的是他的“老态”。据幼儿园老师说,从入园到离园,他自始至终都是眉头紧锁,眉宇间常透出成人才有的淡淡的忧愁;上课时他从不举手发言,而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想心事”;游戏时,别的孩子生龙活虎,只有他耷拉着脑袋,一步一挪地跟不上趟。其实,希希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他会不时地跟在我的后面问长问短。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劲头十足,遇到高兴的事他会笑得很开心,是一个十足的小淘气。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李校长。也许我们还真的不知道:全国率先普及大学教育的既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青海。青海高考录取率也是全国最高的。青海大学建校44年来。这3年的发展速度是前40年的总和。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一名西部地区的大学校长,他在大力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关心着整个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在记者采访他时。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1.
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心情。”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如婉转柔美的歌声,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似精美隽永的书画,沉淀着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常常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感动着、鞭策着.从中体悟到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对每个学生的平等的、深沉的爱。他似乎不忍心用“后进生”与“无可挑剔的模范生”对举,而是称其为“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孟宪爽 《文教资料》2006,(13):136-137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总体上是“思想进步,创造退步”。这种创作变化不是他个人所独有的,具有共性,被称为“何其芳现象”。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历史语境与个人经历的变化、文艺思潮与政策的引导以及自身的思想缺陷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4.
刘权是我的学生。他不是最好的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就像鲜花中的荆棘,很难教育。脸上总是带着倔强、不屑一顾的神情。对我来说,他又像一座冰山,我不知该如何融化他对学习、同学和学校的冷漠。一天上课,教室里闹哄哄的。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训斥他们,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是最好的学生!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自己手抚胸口,认为能理直气壮说这句话的请坐下。”我声音不大,但一字一顿说得很清楚。很多同学坐下了。阳云说:“我不是最好的学生,我学习不努力,老不爱做作业。”宋傲说:“我不是最好的学生,我上课爱插嘴。”……我点头赞许…  相似文献   

15.
讲完《内蒙访古》后 ,我布置了一个仿句训练。仿照“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写一个句子。任务布置后立即有学生举手发言: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象征。”   我提示学生,注意焦裕禄的象征意义不能局限在他是“优秀县委书记”,因为“县委书记”已是他本来的职务,所以这个象征不当。接着这个学生修改为: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人民好公仆的象征。”   我肯定了这…  相似文献   

16.
去年6月底,还没从高考的紧张氛围中回过神来,我就接到了学校通知——接着教新高三,并且接手班主任工作.中途“换将”,让我备感惶惑;但一年之后,心里的忐忑不安变成了惊喜快慰.看着班集体的和谐融洽与喜人成绩,我深深领悟到班主任的最大使命不是“严控”而是“点燃”;班主任的最大功能不是“限制”而是“激活”;班主任的最大技巧不是“说教”而是“唤醒”;班主任的最大职责不是“管制”而是“助理”.而这一切,都需要我在班级工作中不断寻找走进学生心灵的密码,在“心”上和学生交融,在“心”上和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7.
很早的时候,诗人手中便消失了缪斯的琴弦,但他仍然可以弹奏出如希腊神话女祭司教给荷马的“甜美而光辉的诗歌”来。诗人弹奏诗歌的工具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是诗人弹奏的没有琴弦的竖琴。这也正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这种独特性是由诗的根本特性决定的。诗的抒情、想像、音乐三性,要求诗的语言不是叙述性,而是抒情性;不是写实,而是幻想;不是如话的散风,而有如乐的韵调,这在抒情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我们以何其芳的《欢乐》为例,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8.
大作家     
“拿校样来我看……”这是诗人何其芳的临终之言。他的代表作有《画梦录》、《夜歌和白天的歌》等,选入中学课本的有《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在生命垂危之际,何其芳仍念念不忘校对作品。家人听不清楚他说的话,他就用颤动的手指在白床单上画出弯弯曲曲的大字。然后就失去意识,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9.
柴育斌 《教师博览》2022,(29):11-13
<正>“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句话出自金庸《倚天屠龙记》中《九阳真经》的口诀。我不是金庸迷,但我很喜欢这句话。这话原意是说练武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对手的强悍,而是内心的忧惧不安、自乱方寸。人生最高的心理境界也许就是“清风拂山岗”,想让学生明白这理,我自己先交了昂贵的学费。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2010,(9):12-13
郑州一位家长来电问:“我们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孩子更是享受着一大家子人给他的爱。现在孩子上学了,和同龄人相比,显得笨手拙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自理,需要家长帮忙才能完成。我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依赖惯了。我希望孩子能变得自立自强,变得心灵手巧,那么,该怎样教育孩子,使他尽快自立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