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产学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提升政产学协同创新效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保障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构建了可转移的三螺旋博弈收益关系模型,选择博弈分析中核、夏普利值和核仁作为度量指标。对2006年以来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各主体在联盟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协同创新体系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好;大学是引导和创造协同作用的主要力量、其次是政府、最后是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协同作用在逐渐减弱,而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政府是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通过让利于大学和企业,以刺激大学、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与美国相比较,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作用大于美国,其变化趋势也比美国较为明显,政府在协同创新联盟中的引导和稳固作用要大于美国,但我国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较小且远远小于美国。  相似文献   

2.
产学合作的知识耦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企业是彼此异质的知识系统.为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产学双方必须发挥各自的知识优势,加强合作.由于现代消费品是具有人文特质的文化之物,产学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商业知识的耦合;产学合作的内在机制就是,在市场的驱动力、政府的调控力、资金的支撑力、文化的感染力、发展自我原动力的综合作用之下,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易,实现大学和企业拥有的异质性知识系统的高效耦合.  相似文献   

3.
在评价区域创新现状与潜力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科学评价该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知识创造能力、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4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同度模型来综合测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一市三省的协同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均从严重失调逐渐上升至不同程度的协调阶段。四个地区4个维度的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缺失,需根据各省市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当前经济环境中,供应链企业间进行协同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供应链企业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是其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对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共享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及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供应链企业间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当知识共享风险过大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为难以发生;当知识共享风险较小时,企业才酌情考虑协同创新相关事宜。最后,本文主要就如何规避知识共享中的风险进而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出发,利用1985—2018年42所双一流高校申请的专利数据,构建包括高校知识网络和区域合作网络在内的产学协同创新多层网络结构模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研究高校知识网络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区域合作网络特征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知识网络的多样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高校知识网络的独特性、结构洞、扩张以及稳定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合作网络中心度正向调节高校知识网络的多样性、独特性、结构洞、扩张以及稳定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区域合作网络结构洞正向调节高校知识网络的独特性和扩张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丰富社会网络和资源基础观的理论研究,并为高校和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凯  胡赤弟  陈艾华 《科研管理》2019,40(8):166-178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7.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辅助知识网络成员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创新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的现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对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设计了知识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体系架构,并依此设计了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虚拟知识网络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如企业的知识基础存量、企业之间知识转移能力、知识的复杂性、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等,据此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间共同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利用固定效应负二项式模型探讨经济、制度、地理和认知4种邻近性及其交互关系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间产学协同创新遵循着"核心-边缘"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仍是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主导,经济距离促进协同创新绩效;地...  相似文献   

11.
在对知识溢出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知识联盟、ofo共享单车研发联盟和华为产业园3个案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虹吸效应、漏斗效应和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3个效应往往并存,对产学研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核心企业对于知识溢出效应的激发极其重要。从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社会资本发展和改革政府科技管理职能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邻近性的视角,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提供的产学联合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式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多维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重点关注制度邻近与技术邻近的影响,以及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制度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技术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倒U型的,且这种倒U形关系受到地理邻近的负向调节作用;与一般预期不一致的是,研究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并不会负向影响产学协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引入了协同分数的定义,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对高校的协同能力特别是产学协同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全面评价协同能力提供了创新性的视角和科学计量学依据。另外,对2000-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及各高校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合作情况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多尺度视角揭示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格局、组织模式及其演化过程,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产学一体化的空间优化对策及建议。【方法】基于2001—2020年长三角专利数据和多元化产学合作模式,深度挖掘产学协同关系的空间信息,通过测度强度与中心性指标,识别城市发展与区域协同模式。【结果】(1)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经历了从地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历程,但区内合作比例有下降趋势,同时出现再地化倾向;(2)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均衡性不断提升,但区外合作进一步集聚,城际网络向单中心、轴辐式和多层级结构演化;(3)大学资源有助于城市产学协同创新的尺度扩张和内生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网络地位,并在多尺度知识交互中发挥重要的桥接功能。【结论】长三角区内产学合作相对于本地和全国尺度而言仍有较大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区域产学资源的有效流动,重视其在推动一体化协同中的功能定位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区域民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是结合我国国情、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网络是构建区域民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应根据区域民生需求,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民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民生科技的区域发展互动。在政府积极支持下,通过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组织等区域民生科技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参与,建立民生科技的创新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技术创新动态U-A模型理论,运用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概念识别出了影响面向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三个关键可控因素,包括合作机会窗口把握、技术领先、市场创造,并对关键因素作用于创新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性研究,创新性地为大学和企业提供了把握合作创新核心规律的重要理论指导。最后以绍兴轻纺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验证了三大要素作用于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并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协同学、系统动力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模型,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与创新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与证明,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耦合系统。非线性作用导致系统的复杂性,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为了提升创新绩效必须研究各主体子系统之间耦合互动,并引出"耦合度"来表征产学研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实现创新价值共享已成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知识转移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两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 DSS软件仿真分析随着知识融合的不断推进,两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其知识势能、知识创新率和知识转移率的变化态势,并就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即制造企业知识需求、知识吸收能力、政府激励机制、财政投入、人才建设共5个因子对两业创新率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业知识势能呈指数增长,知识创新率及知识转移率不断增加,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两业创新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属性与特征,根据产、学研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获得的知识协同收益、知识协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因素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究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演化行为及其稳定性问题。构建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个体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存在知识供需关系,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知识贡献成本、知识溢出风险、知识加工成本)过高会抑制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不利于系统帕累托改进;资金收益与学术收益的增加会提高双方的协同积极性,而背叛收益与协同积极性呈负相关;合理的知识协同成本投入与知识协同收益分配、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知识协同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措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