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的竞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基于创新生态视角,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分析省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竞争程度,通过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四象限分析法探求竞争适宜度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竞争适宜度对科技创新效率并不敏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从政府与市场、规划与机制、硬件与软件3个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配置军民资源结构、加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进化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绿色发展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运用熵值法对近年来全国及各省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各组成要素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区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东部省区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强于中西部省区市;农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大的省域差异,西部大部分省区市在环境友好和资源利用方面优于东部省区市,科技创新对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企业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但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为整体把握企业创新支持政策的现状,明晰政策共性与特性,文章以2011-2020年115份省域企业创新支持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省际差异显著,部分省域围绕地方特色、发展需求积极展开政策创新;针对所有企业的普适型政策和针对特定企业的专一型政策旗鼓相当,专一型政策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创新政策主题按标题划分为四大类,其中任务类政策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其次是引领类政策和环境类政策,要素类政策数量最少;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在省域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主要体现为普适型政策和引导类政策;政策措施重点强调扶持政策、研发机构与研发平台、企业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服务机制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各地政策措施既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启发于Pagiola等对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的解读思路,基于地理学的尺度关联与尺度转换视角,阐述了中国省域间生态补偿的逻辑框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生态系统价值的判断,提出了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思路与计算模型。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各省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各省的GDP进行了数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测算的中国各省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占其自身GDP的比率均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华  周德群 《科研管理》2012,33(1):10-18,26
本文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2000-2007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效率具周期性波动演化特点;东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快,赶上并超过了中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具有绝对和条件收敛特征;全国和东中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条件收敛显著,绝对收敛特征不明显;考察期内工业结构、对外开放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政府影响力具有负向作用。研究结果为国家及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赵康杰  景普秋 《科研管理》2014,35(12):85-93
科技创新挤出是资源型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本文从企业创新有效需求不足角度分析资源依赖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在资源依赖的形成中资源企业受限于产品同质、资源高收益而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制造业企业在要素流动作用下出现萎缩且有创新动力无能力,进而资源企业、制造业企业创新有效需求不足带来创新挤出。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层面存在资源依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挤出,发现我国资源型区域企业创新存在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减、劳动投入贡献低等问题。最后指出要从增强资源企业、制造业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入手,提升创新有效需求,实现科技创新内生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现实差距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转变问题,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创新价值链的产出视角出发构建C-D生产效率函数,对中国各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出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显著的集群趋势;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市场竞争和政府支持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优化,对于活化区域经济系统,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城市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科技创新搜索趋势综合指数,搭建起省域间科技创新空间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我国省域间科技创新关联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研究探讨,通过权重网络分析、枢纽网络分析以及节点核心度分析等多项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各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地理与流动空间不同视角下的区域科技创新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各异,从整体来看,以东部沿海经济带省域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基本形成,黄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少数中西部省域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并形成新的增长点;从网络分析视角出发,在以往科技创新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省域科技创新空间的网络特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凯  郭鑫  甘畅  唐小惠  刘浩龙 《资源科学》2022,44(1):114-126
科技创新是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首先,基于修正后熵值法分别评价中国30个省(区、市)2004—2018年的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其次,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二者的耦合协调状态;最后,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佐证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18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水平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二者的均值分别由2004年的0.197和0.337上升为2018年的0.206和0.363,且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②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且耦合协调度均值表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③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强自我发展惯性,且二者存在显著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及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民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是结合我国国情、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网络是构建区域民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应根据区域民生需求,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民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民生科技的区域发展互动。在政府积极支持下,通过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组织等区域民生科技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参与,建立民生科技的创新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创新效率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投影寻踪模型降维的特点,构建更加有效的随机前沿评测效率的改进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域研发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研发创新效率均值不足0.5,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无效率现象,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各省域研发创新效率差异性较大,发展不均衡。在分析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发现,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资助、教育重视程度、产权保护意识以及信息化水平均是促进研发创新效率提升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31个省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运用DEA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及时空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呈现规模效率,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其余各指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分异;各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东西部地区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科技创新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行为活动主体、行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内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创新模式,并分析了鼓励创新的政策,提出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科技创新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行为活动主体、行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内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创新模式,并分析了鼓励创新的政策,提出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测度中国省域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实证分析在密度、距离、分割的3D框架下中国省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两边较低,中部偏高"的态势。在全国层面上,密度、距离因素显著推进市场一体化;财政分权阻碍了市场一体化;贸易开放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特征。分地区看,部分结果显示出区域性差异,包括中西部地区产出密度阻碍了市场一体化,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市场一体化的弱化作用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度的影响与全国整体相反等。最后,提出无差别公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干预措施等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对于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应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BCC模型及超效率DE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市为评价对象,并借助修正判定系数R2选取这些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以省作为决策单元,计算出各省市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收益分析、投影分析及影子价格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带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且全国有9个省市效率达到了相对最优化,其余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扩充,构建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并采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的科技创新状况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彰显,而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更为明显,科技公共服务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省域科技创新;我国东中西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20.
建立创新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选取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但各地区间的关联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创新产出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