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为悟性所有的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可能实现它的功用,给它以进一步的解释。"一、中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很丰富。在《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为悟性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  相似文献   

3.
终点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结果回想过程与开端的方法,是改造世界的方法,它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主要在于明确实践目标,进而分析和创造实现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在的反映,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它属于意识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人类带着情感色彩去认识和感官的。它以认识事物的需求为目标,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云多 《教育评论》2014,(1):165-167
艾斯纳认为,作为一种感知艺术,教育鉴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视觉感官的"看"使那些隐藏于学校和课堂环境中各种复杂精微且不可言喻的事物品质得以显现,其基本方法是"认识的看"。艾斯纳认为,不能把"认识的看"仅仅当作是一个简单的"看"的心理感知过程,它也是一个"看见"的认知结果,即观者从"看"中获得有关事物的认识。由于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事物品质的显现以及"认识的看"的实现,则取决于教师能否成为鉴赏者,是否具备一定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的精髓在于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利用感官能力全方位地感知和发现问题,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顺多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善于利用新思想新思维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幼儿审美感知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初始性、直感性、差异性,我们必须以幼儿心理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注重对事物形式敏锐感知力的培养,并根据幼儿审美感官的特性,在实践的层面开辟综合运用的渠道,全面地培养幼儿感官的审美能力,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而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过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教学过程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它时刻变化着、冲突着、发展着。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它强调事物的“个  相似文献   

11.
一、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速度和质量 ,并在学生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当前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选材广泛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新式工业的真正开端。但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而在于它的反面。本文从政治角度分析洋务派的政治特性来论证这点。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开端、发展、顶点、结局等阶段,那么文艺作品要截取题材是选择其中的哪个阶段来写最好呢?许多人选择写顶点,以为写顶点最能表现事物矛盾斗争的尖锐性、情感的激烈性。其实这种选择不一定恰当,有的时候写顶点好,但多数情况写顶点不见得好。因为写顶点就是写事物发展的极限,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人们看了对顶点的叙写之后,想象力再也没有向前推进的余地了,想象力再也不能超越已有的感官印象,作品显得缺乏暗示性,失去了含蓄的魅力。事实上,许多好作品都避免写事物发展的顶点,而写顶点前的顷刻或顶点后的顷刻,因为这样的顷刻才是富于含孕性的顷刻。  相似文献   

14.
想像是指人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想像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未知的事物形象,而且可以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开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像力和  相似文献   

15.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6.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运用感官去触及,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可见,运用感官教和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开端     
[题目回放] 开端是事物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相似文献   

18.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我们往往把注意看成是一座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这道门。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发展幼儿智力,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扎扎实实地加强三方面的基本训练,即:感官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一、加强感官训练。幼儿认识事物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学龄前幼儿的感觉器官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必须加强感官训练,积累感性知识经验,这是发展幼儿智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幼儿通过他们的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积累各种事物的表象,逐步形成事物的概念。如有的幼儿园用“比较法”认识水的性质,教师  相似文献   

20.
试论质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质是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科学研究的区分就在于它以把握特定对象的质作为自己的任务,否则就不成为科学;其次,从革命、建设的实践来说,没有区别,就没有正确的政策,区别就是认识事物质为其前提的。所以,研究质就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探索,误谬之处,请赐教。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某一事物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别的事物,就因为它具有特定的质。因而,质是事物所固有的,与事物的存在不可分离的,是事物存在的直接同一。黑格尔在阐述质这个范畴时说道:“质是和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