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讨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热潮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研究中,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一些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六种:第一种是较早提出的象形文字说,第二种观点是意音文字说,第三种是形音文字说,第四种意见是语素文字说,第五种是表音文字说,第六种是表意文字说。我支持表意文字说。1、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说来源于外国人,国外传教士认为汉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相近,因此称汉字为象形文字。国内外有不少人支持这一观点。1940年吴玉章在其撰著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雅琪 《学习之友》2012,(12):53-53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界就曾预言了21世纪初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说地球上有一半的物种会消失。但事实证明这一推断是不正确的,因为物种灭绝的速度远没有那么快。  相似文献   

4.
社会与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研究成果.前苏联对他的著作禁了20年,20世纪50年代解禁后,其作品才得以译介到西方.20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者开始热烈拥护维果斯基的观点.对维果斯基的理论有深入研究的两位美国学者--劳拉·贝尔克和亚当·温斯勒--合作撰写了<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概括整理了维果斯基社会互动的理论,并借历来的研究发现和方案应用,做了理论与实务的说明与验证.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6,(1C):82-82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科学史上举世公认的重大事什。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学说虽然正在传播,但由于缺少化石证据而难有说服力。待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以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中“高投人,低产出”的现象,使外语界对如何提高输出能力.(即复用能力或说写能力)格外关注。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为了提高说写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大说写训练。但由于说写训练耗时过多,每周说写课时有限,未必能产生明显效果。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说写能力仍然低下。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然输入法,他认为学生只要接触大量可理解输人(听、读、语篇),复用能力便会自然产生。这一观点得到大量的教学实验数据和可被普遍观察到的语言现象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于18世纪初在英国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我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21世纪初。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实证研究是最早源于社会学领域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孔德视其为社会学有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但实证的研究方式现在已经不是社会学研究的特有方式,它已逐步被社会科学的其他相关领域所运用,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教育管理领域使用实证方式这一研究手段,从国外来看,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兴起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意识到实证研究手段的重要性。现今,随着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实证研究受到了诸多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证手段在教育领域运用中的有些问题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0.
四、历史教学法部分 我国的历史教学法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30年代形成第一个讨论高峰。从梁启超始,到蒋梦麟、何炳松、顾颉刚、傅斯年等,关于历史教学法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是层出不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教学法研究主要顺着两个路径展开,主流部分是向苏联学习,附属部分则沿用民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7,(2):56-57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华学院,与大学生交流。一个学生问易中天,“当前理工科学生史哲基础整体较差,通过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好地弥补?”易中天说,理工生史较差是最近的事,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史水平最高的是理工科学生,那时办墙报最好的也是他们,当时一流学生就考工学院,其次是理学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相比,当今历史学似乎面临着话语权削弱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历史学论文写作而言,选题重复、观点雷同、史料欠缺、文字艰涩、表述方式单一、缺乏思辨色彩,尤其是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诉求,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历史学应有的功能,也影响了历史学的认知效果。事实上,历史学论文写作的要求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杨宗 《小读者》2010,(11):1-1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经济状况,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有代表性的酒、汽车和女性等文化符码,可以解读20年代美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农业、体育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也纷纷涌现。后果是学生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左翼小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左翼小说蕴藏着丰富的人主义关照。这各人关怀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创伤中往往外化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化为作家的关怀和思考的代言人。在体材上则更容易选择速写体和讽刺,在左翼小说的创作中这两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正体现了左翼作家深刻的哲理思考,隐含着左翼作家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7.
涂元玲 《教育学报》2005,1(5):50-56
美国人类学领域中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作为人类学研究附带产品的教育研究;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教育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的教育研究;20世纪70年代之后——作为人类学独立研究领域的教育研究。每一时期均产生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菊兰 《教师》2012,(4):110-1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越来越多的人加以引用,并对全世界每个国家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无价的教育资源,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转变。它对于教师的成长,对于教学的深入研究,对于形成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有着巨大的帮助。教学反思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提高教师素质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教育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占,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的社会改革与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南旧事     
小维 《现代语文》2005,(11):43-43
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城,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