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早在1938年,汪曾祺便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短篇小说,并自觉不自觉地把他的短篇小说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从主旨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对人富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影响,在作品中注重对人性美的开掘;从文体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夫简洁精练的短篇小说文体影响;从文学语言来看,汪曾祺更是明显受到屠格涅夫作品语言精炼化和诗化特征的影响。在屠格涅夫影响的背后,隐含了跨文化传播的某些内在规律。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特质,这为其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汪曾祺深刻理解外来短篇小说的内在精神,并以此激活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短篇小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之独特,就在于,他是当代文坛的一位不为潮流所动的作家,一位对世事人生保持着宁静、恬然、淡泊的作家,一位能把诸多短篇小说的结尾制作得美奂美轮的作家,一位实录民俗且对此保持一份诗心梦意的作家。文章由此探讨了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以汪曾祺一生主要经历和短篇小说、散文等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其探寻人情、人性、人生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综论其主要文学成就,包括他对世俗人物的人生样态所作的侧重地域和风俗文化特点的精彩描写,他对梨园子弟这一职业群体的独特关照和深入挖掘等加以详细论述和剖析,导出其以悲悯众生、追慕和谐为核心的人生观和文学观。汪曾祺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在小说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有独到的体悟和贡献,形成了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风格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分别选入了已故老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短篇小说《受戒》,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无疑又增添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在浮躁动感的世界里,我们安静下来,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因文及人,我们看到的,是一汪清水。  相似文献   

5.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6.
正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日前在汪曾祺故乡江苏高邮揭晓。苏童的《万用表》、艾伟的《小满》、范小青的《碎片》、黄蓓佳的《万家亲友团》、晓苏的《三个乞丐》、付秀莹的《找小草》、黄咏梅的《病鱼》、朱辉的《绝对星等》等8部短篇小说获奖。本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活动由江苏省作协、中共高邮市委、高邮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评选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正规报纸刊物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从获奖作品来看,这些作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  相似文献   

7.
一、《邂逅集》,1994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写的,系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解释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本书收入小说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邂逅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选了原《邂逅集》中4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虽然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9.
陈婧 《文教资料》2008,(23):29-31
<受戒>是汪曾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描写了一对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舍了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作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其艺术性着眼,探析其在语言、结构、抒情性和风俗描写四个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背叛传统而标新立异是20世纪美国短篇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品普遍的艺术特征.本文试图以北美的福克纳、海明威、安德森等的短篇小说为例,概述这一时期美国短篇小说逆传统而标新这一特点并探讨象征手法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大都取材于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小说观念的变革在40年代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入的冲击。卞之琳、盛澄华、萧乾、常风等人对正在当代西方发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家纪德、伍尔夫、阿左林、卡夫卡以及契诃夫进行了引介与评论,为汪曾祺短篇小说现代化试验提供了详尽的理论资源。其中,对汪曾祺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卞之琳的译介文学。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是对民间民俗生活中成长仪式的象征性摹写,隐喻了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和文化精神的不同理解。汪曾祺将自身的思想裂变演绎为“成长”的模式和文本结构,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以浓重的民间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将“民间”生活模式艺术化,使得短篇小说充满了多重意味,为短篇小说“写人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板。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作为一位具有独特美学追求和深厚艺术功力的作家,精通中国的绘画之道,并把其中有益的思想成功融入小说创作中。从绘画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其选材来源于真生活,包孕着真性情;造形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色浓淡相宜,和谐明净;构图以横云断岭之法,臻至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之境。探究中国绘画关学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所展现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凌淑华和汪曾祺各以其创作成就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林徽因:蒙太奇和片断叙事艺术;凌淑华:具有讽刺意义的模仿;汪曾祺:“散”的美学。他(她)们共同体现了20-30年代时期的京派作家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只有香如故     
春芽 《同学少年》2012,(8):48-49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邂逅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给人一种平淡、轻盈的印象主义之感。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动荡的命运,汪曾祺一生都在一种“如履薄冰”的环境中写作,他选择用散文去淡化背景,专注对平凡生活的书写,以对环境的渲染传递出人情美。通过分析《昆明的雨》中的景色刻画、结构布局、语言书写与文艺思想,可更好地解读汪曾祺散文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小说在现当代文坛上自成一格,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尤为人称道。文章以此为切入口,分析了汪曾祺小说平淡中见奇崛,讲究从众却又脱俗的语言特色。认为他的小说既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同时亦借鉴了外来文化中的妙处,其小说凝炼散发的艺术魅力,使他无愧于“文体家”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