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诗人群体,其主要阵地是<诗创造>与<中国新诗>.但在两家刊物上发表作品的诗人远远超过九位,而最终进入"九叶诗派"的诗人只有九位.在其他诗人中,有一部分可以看成是该诗派的外围诗人.本文根据当时的历史对"九叶诗派"的外围诗人的确认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诗人的诗歌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比较文学研究的杰作.本文拟从该作品介绍的浪漫派诗人雪莱入手,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考察鲁迅对雪莱的接受,并认为"误读"之本意在于启蒙,呼唤中国的"摩罗诗人".  相似文献   

3.
鸟是嵇康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或鸳鸯并行,或鸾凤展翅,或孤鸿长鸣,这类意象都包含着深远的寓意和情感内涵.传达并抒发着诗人对时代、社会和自我的种种情绪感伤.本文从这一思考出发,对"鸟"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考察并研究了嵇康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揭示了诗人嵇康在独特历史社会背景下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4.
"采赠"诗最初的形成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呈现,它承载了诗人浓郁的植物情结,又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了诗人情感交流及表达的需求,故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先唐诗里是一朵奇葩,其影响力之大,更是绵延至后世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杜甫以特有的沉郁之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从他开始,中国诗歌逐渐表现为另一种样式,他以独特的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了解构,开启了宋学之津门.本文试图从杜甫解构盛唐之音的角度阐述其"导夫先路"之功,并从中管窥唐诗与后世诗歌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经典诗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经典诗人之一。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真挚抒发,是真正的"缘情而发"的作品,其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于诗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他们主动地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生活,并且自觉地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于诗歌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创作,这种在艺术创作上的"穷情写物"是诗人们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创作行为,表现出一种"文的自觉",也成为后来的魏晋文学自觉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天堂所有的威士忌》是查尔斯·伯恩斯坦于2010年出版的诗集,收录了诗人不同时期创作的76首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对诗集中个别作品的深入解读,结合诗人的诗学观点,认为该诗集呈现了一个集"实用的诗学"和"多样的形式"为一体的诗学语境,而读者的积极建构使之成为诗学的天堂。  相似文献   

9.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32):22-23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牛群>是他于一战期间发表的重要作品.本文试从该诗的写作背景出发,分析该诗的意义,以及意义的表现手段,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诗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想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威廉·布莱克十分推崇诗人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一种力量足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文章引用了其诗歌原文,试图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探索他神奇瑰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