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王统照晚年的国内形势,剖析了王统照暮年的创作心理状态。其心理状态是复杂的:既有胜利后的欣喜。又有因病而不能工作的苦闷和考虑到自己来日无多而急于工作的急迫感。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有的感受。王统照早期创作诗集《童心》中许多诗歌,小说集《春雨之夜》中的部分小说内容及长篇小说《一叶》的《诗序》对生命存在的探寻和叩问,已具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和意味。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我国军队撤离以后,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处于日寇重重包围之中,唯独市区内的英法租界仍保其特殊的“孤岛”局面。自“八·一三”以来,上海大批文艺工作者先后转移到内地国统区、抗日前线或敌后根据地,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便利用这个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或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文学就是这样产生的。王统照是留居上海坚持斗争的作家中的一员。这时期尽管斗争复杂,环境恶劣,他却思想活跃,创作甚勤。结集此时的作品就有小说《华亭鹤》,散文《繁辞集》、《去来会》,诗歌《江南曲》,译诗《题石集》;还有一些散见在当时报刊上的尚未收集.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不同时期的创作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1926年回归故里以前,主要受叶芝和泰戈尔的影响,强调爱与美,运用象征手法;1926年到抗战爆发前,受俄苏文学影响,创作了《山雨》等现实主义名篇;抗战时期,除了较早的诗歌,都在充分吸收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运用象征手法,在客观写实中杂进了主观的抒情和朦胧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1935年初,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王统照自西欧观光游览返国,居住上海。此后,除1935年上半年曾回故乡——山东诸城外,至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由沪返青岛为止,十年内一直生活、写作在上海。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王统照义愤填膺,他决心以笔当枪,投入神圣的抗日战争。自此之后,王统照除1937年7、8月间为《大英夜报》编辑文艺副刊《七月》,1938年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先后应上海音专、暨南大学之邀,担任中国文学教授外,从1942年起直至1944年,深居简出,仅与郑振铎、郭绍虞、唐弢、柯灵等偶相过从,彼此交流期望抗战早日胜利的殷切心情。这种蛰居生活一直坚持到1945年7月北归为止。当他北返青岛前,唐弢等友人设宴饯行。席间,王统照赋诗述怀,发出了“蹉跎十年负江南”的感概。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现代作家王统照的个性气质,主要由五种要素按照一定配伍方式构建而成。其中,双亲的遗传基因即所家庭烙印,个体的情感活动特别是婚恋遭际,对诗的敏感与酷爱即所诗人气质,是举足轻重的。这些要素,在时代影响下,外化为其作品的氛围,内化为其人品的精魂,结晶为风格,升华为气质与个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随着诗潮的演变发展,中国新诗坛形成了以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任钩、杨骚等诗人以及臧克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与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双峰对峙的格局。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早在1919年,就在《曙光》上发表了《初冬京奉道上》一诗,第二年被选人《新青年》。1925年出版了诗集《重心》。三十年代,王统照遵循“五四”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先后创作出版了《这时代》①、《夜行集》②、《横吹集》③、《江南曲》④等诗集,成为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位比…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教育虽为人文学科的两个分支,但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文学家都将二者等同视之,并都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作家群中,尤其是有名望的作家,很少没有从事过教职的。其中有些作家后来专心从事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成为有名望的教育家,像叶圣陶...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3.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4.
王统照深受叶芝的影响 ,他认为叶芝的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 ,具有神秘和象征色彩 ,但也联系现实人生。王统照还把叶芝的小说、散文《约翰许儿曼》、《达哈》、《色尔特族的微光》与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相类比。他对叶芝思想的评价可归纳为 :一、生命的批评主义。二、生命的价值是爱与美 ,是艺术。三、美是调谐。四、叶芝的思想来源不仅有家庭、自然背景和色尔特族的特性 ,还有法国的象征主义、印度的宗教、歌德的泛神论。但叶芝不像王尔德 ,不是唯美主义。而王统照所受叶芝的影响有 :一、对生命之迷的求索。二、对自然之迷的求索。三、对爱与美的求索。因此 ,从诗集《童心》到小说集《春雨之夜》都有浓郁的象征与神秘色彩。但王统照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性 ,更与中国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生接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的一批文学家对形而上的人的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深问题等领域的深层探索、持久询问,是现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其中,王统照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及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本文以王统照的早期小说(《春雨之夜》、《霜痕》和长篇小说《一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小说中的苦难主题。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合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7.
王统照深受叶芝的影响,他认为叶芝的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神秘和象征色彩,但也联系现实人生。王统照还把叶芝的小说、散文《约翰许儿曼》、《达哈》、《色尔特族的微光》与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相类比。他对叶芝思想的评价可归纳为:一、生命的批评主义。二、生命的价值是爱与美,是艺术。三、美是调谐。四、叶芝的思想来源不仅有家庭、自然背景和色尔特族的特性,还有法国的象征主义、印度的宗教、歌德的泛神论。但叶芝不像王尔德,不是唯美主义。而王统照所受叶芝的影响有:一、对生命之迷的求索。二、对自然之迷的求索。三、对爱与美的求索。因此,从诗集《童心》到小说集《春雨之夜》都有浓郁的象征与神秘色彩。但王统照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性,更与中国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生接近。  相似文献   

18.
关于鲁籍“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部分学者热中谈论的话题。这些学者认为 ,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和王统照对中国新文学的实际贡献是不相称的 ,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但呼吁归呼吁 ,王统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几种新出的、有影响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位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系统研究王统照长达二十余年的刘增人先生在他的新著《王统照论》中 ,令人信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9.
王统照的散文既忠实地记录了他的生活历程和思想演变轨迹,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面貌,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王统照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比较两人的经历和著作,可以发现,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影响了他们的家族命运和人生道路,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他们人格气质的差异,两人在写作上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内涵和创作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