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仿佛是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喜欢把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挂在 嘴边:感悟。使用的频率,一如当年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诚然,“课标”强调感悟在阅读中的位置,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文的习得规律。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苏渊 《云南教育》2004,(25):22-23
近年来,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这种感悟不是回到“自读自悟”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感悟效率的方法。因此,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非常关键,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基于此,本文在简单分析阅读感悟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是一种感悟学习。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重视感悟,就牢牢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打开了解决语文教学重分析、弄得语文支离破碎的顽疾的方便之门。文章论述了语文感悟学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是一个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个体感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感悟教学应是理想语文课堂的应然选择.感悟教学是指在教学场域内,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积极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促使学生通过感悟和体验来获取语文知识与间接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一种整体性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的措施:涵泳品味,以读促悟;创设情境,激发感悟;联想想象,深化感悟;鉴赏点评,升华感悟.  相似文献   

6.
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感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培养学习者的感悟能力,让学习者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真正做到领悟、提升、创新。  相似文献   

7.
阅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和途径,而文本中的文学作品则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因此要想发挥文本的最佳效能,教者就必须在学习课文伊始,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学习语文,重在感悟,而感悟就需从与作品对话开始。  相似文献   

8.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思想,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感悟学习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思为中心,以积累为前提,以对话为手段的整体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感悟学习是一种真正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建构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吴正兰 《文教资料》2008,(36):124-125
语文学习需要的是感悟,"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由感知到感悟的飞跃,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由感知到感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只有从感知到感悟才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做引领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的引路人,要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感悟后的豁然开朗的境界、清新愉快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语文学爿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思为中心,以积累为前提,以对话为手段的整体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语文感悟学习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性美,它包括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和人格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不乏蕴含着人性美的优秀作品,而语文教学活动常常包含着感悟、欣赏人性美的成分。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欣赏人性美,升华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感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大力提倡感悟,进行感悟教学,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解和认识感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条件,用合适的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感悟,真正使学生感有所得,悟有所进。  相似文献   

15.
试用修订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问题。   “感悟”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语文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感悟”。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了读书、明理、踏访、求证的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感悟”,工具与“道”可以得兼。同时“感悟”又是一个年青的话题,这是因为从 20世纪初以来,虽重视学生“感悟”的语文教师不乏其人,但在种种原因,“感悟”就不那么时兴了。追溯其原因不外乎从三十年代开始,片面追求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名思义,感悟是感知和领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顿悟性认识。)《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说文解字》中:感,动人心也;悟,觉也。感悟也可以说是在心动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提高。感悟学习指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等方式来建构知识的学习,是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  相似文献   

17.
读中感悟     
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将现成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嚼碎捣烂,以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孰不知,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剥夺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感”如何“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完全讲解,而学生只须听取,那就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连自己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而直接把参考书上的课文分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放弃自己的感悟权利,而又进一步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是阳光并不是每天都在灿烂。两年来的岁月流转(《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两年有余),蓦然回首,脚印还始终歪歪斜斜,诸多的“感悟”让人颇难释怀。现状点击镜头一:某教师执教《小鹰学飞》,一会儿让学生读读课文,一会儿让学生演演…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去发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  相似文献   

20.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感悟要固“本”也要寻“源”这里的“本”是课本,“源”指的是与文本有联系的、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只囿于对文本语言的简单理解,而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