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社会化转型,当代中国学分化为主导学、高雅学和大众学。这三种学形态有层次高低之分,其中大众学处于最低层次,主导学处于中间层次,高雅学处于最高层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产品成为商品,学的效益决定其命运。主导学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学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学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学的衰落和大众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人们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学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2.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学边缘化对文学而言,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难免有消极影响。就文学边缘化的实质来看,它至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作家的自由创作;有利于大众参与文学创作。但是,文学边缘化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市场化对文学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降趋势明显;读者审美能力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学整合过程;从学的接受和创造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学,而新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学的接受与创造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与创造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几种报纸学副刊可以看出,在消费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学副刊形成集休闲、娱乐和消费于一体的学消费品,从此还可透视读大众的化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朔是中国当代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大众化进程中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本从速率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了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从学理上分析了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来龙去脉,提出了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路,井分析了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播媒介作为“学本的物质传输渠道”和“作家写作行为的物质结果”,在整个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统区战火缭绕极为艰苦而特别的历史化环境中,以《抗战艺》、《艺阵地》、《戏剧春秋》、《烽火》等为代表的学媒介,不仅培养一大批青年作家,促进了大众学观念的传播,拉近传播与受众的距离.使学创作更加符合读的需求,而且改变了五四新学的主题、内容、风格等审美取向,引导学及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流派的形成,并由此诱发学大众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它要么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以一种自恃的主流文学来一统天下的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人类文学演变的历史上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本文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三种所指内涵,进而说明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张扬的既是一种理想,更是歌德本人践行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2.
“百花文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新质”。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不仅上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的良好范式,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新英雄传奇、问题小说、家庭文学和讽刺文学四个维度考量“百花文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文论观一直以社会道德为标准,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文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其作品艺术价值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以德论文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值得商榷。处于文学理论的转型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传统的文论观,构建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8.
头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外貌表象、心理表象、时代表象、爱情表象和性爱表象的特征,所以头发频繁地被作家邀来进行文学创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足见文学的这一"头发情结"。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认为,文学场是不同的资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间,由许多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研究文学意味着建构一系列"纸上的建筑群"。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场而言,出版机制的转型促使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应对"经济场"的挑战,并且逐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变化。出版机构通过品牌战略、包装作家、策划专题等举措赢得了在"文学场"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抗拒了"经济场"、"政治场"的力量,也使当代文学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形成"好看"就是"好书"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腻的工作,也需要作科学合理的理论化阐述,而当下的文学教学及研究分明体现出一种过度阐释的特征:大量的学术文章使用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越来越多的学术性话语,已经使得文学让人看不懂,而文学研究更使人如坠云雾,怎么都不明白。文学研究呼唤"平常心",期待重视"常识",体现"常情",回归文学和人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