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激趣"方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愉快地接近、积极地认识、主动地探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平衡是相当稳定的,很难产生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尽快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倾向性?如何使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差距与平衡     
差距与平衡朱虹差距会打破平衡,会产生愉悦与痛苦,会激活潜力,因此它是积极的因素。然而能正视差距,接受差距,建立心理平衡也不是一件易事。十几年来世事变迁,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的收入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李玉兰 《江西教育》2003,(24):28-28
1.激发好奇心理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好奇心总是与求知、探究、发现、获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心理失衡”问题已成为学校管理功能能否正常发挥、能否对各个教职工活动能力的总和起放大或高倍放大作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学校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失衡”的类型、原因、实现心理平衡的条件和自我实现心理平衡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目的是最终实施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一,“心理失衡”的类型心理活动是人们熟悉的课题。学校里由于客观环境、任务、人员状况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心理总是经过不断调整、从“失衡”达到“平衡”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失衡”情况经常发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和手法给欣赏者以全新的感受。“陌生化”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式,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钝化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初始的准确观察中去,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制造心理距离、把距离推远的一种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6.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情境之间的矛盾或差别。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一、利用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是否产生兴趣,也只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兴趣,才  相似文献   

7.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谈刘金才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心理倾向,它对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位好的教师,总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准确地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知识。一、学习前激发兴趣心理学研...  相似文献   

8.
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利用“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平衡理论”,针对“归一应用题”设计了独特的“4破5立”教学,学生的认知在平衡不断被打破与重建的过程中愈加完整、全面,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丰富,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能够把学习重心更多地聚焦在“完整思维、学会思考、激发创新、开慧启智”上。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本文探讨了一些课堂教学引入的原则、方法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本文探讨了一些课堂教学引入的原则、方法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满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上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是人们心理发展中,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必然导致人们去努力寻求平衡,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不平衡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当然,寻求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肯定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有的则采取消极  相似文献   

12.
浅议『破窗效应』对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提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窗户没有得到及时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同理可推,在一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特别容易滋生。这就是"破窗理论",也称"破窗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兴趣是促进学习历史的原动力 兴趣第一、然后才能记忆,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一册前言明确提出这一论断.人们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良好的记忆力,因此说,针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发掘对记忆对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兴趣,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捷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郝丽梅 《科学教育》2006,12(4):F0003-F0004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的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学习动因是精神的动因,而这首先是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着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求知欲非常强,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探索心理,如果教学方法不断变更,就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去探索,如果总是采用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5.
近来,“心理平衡”一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教育文章中,人们在工作中也每每用“心理平衡”来分析、评价某些教育现象。本文想就“心理平衡”在教育中的意义作一粗浅的分析。 “平衡”原属于力学中的一个概念。“心理平衡”在这里指的是“人”这个个体通过感官得到的信息输入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一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6.
教师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导入、编排游戏、创设情境等途径来营造课堂的趣味性,打造高效和活力的课堂。一、趣味导入,引人入胜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效的导入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反之,拙劣的导入必将对整节课的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学会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佳导入法,让课从一开始就趣味盎然。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教学时,用"实验"导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习惯上喜欢追求完美,偏爱平衡和对称.完美是一种简单,也意味着秩序,而自然界看上去似乎也是完美的,也常常能如人所愿.但当人们为发现自然界中某些对称而得意之时,自然却又会露出点瑕疵,它似乎并不总是那么听话.很有可能自然本身就不那么对称、完美,是人们把对称的外衣加到自然身上去的,使自然看上去完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露点瑕疵也就很正常了.不过,人们要找出自然的规律,不借助对称也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自然才一次次地打破人们先前找到的对称.  相似文献   

18.
一、对"补偿心理"的界定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良好心境的保持有赖于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9.
注重兴趣培养激发求知欲望张店区西六路小学盛惠萍兴趣,主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心理欲望和情感状态。当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猎取知识,且乐此不倦,欲罢不能。可以说,兴趣是完成当堂达标教学和获得知识的巨大动力。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  相似文献   

20.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的启动器。一方面,现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随着生理变化,心理平衡被打破,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他们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向,不愿轻易向成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