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晋陈寿撰,后又有南朝宋裴松之作注,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籍,有纪、传而无表、志,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历来评价较高。作者陈寿,字承祚,是撰《古史考》谯周的弟子,一生有一半时间在蜀汉,三国史事,很多是耳闻目睹的。在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二国已有人撰本朝史,如王沈撰《魏书》四十八卷,韦昭撰《吴书》五十五卷,鱼豢撰《魏略》八十九卷,孙盛撰《魏氏春秋》,等等。只是这些史籍后来相继散佚,因此《三国志》便更显得重要了。《晋书·陈寿传》说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也很高,清钱大昕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然  相似文献   

2.
前言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从西汉起,就出现了刘向、刘欲父子所著的《别录》、《七略》,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发展到目录学的巅  相似文献   

3.
《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原书十六篇,汉代刘向辑,今天所见到的十七篇,是汉王逸所增。“楚辞”是楚国伟大诗人屆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中的诗相比较,它的篇幅扩大,句子较长,不采取回环复沓的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地方特色。以其为楚人独创而又有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即被称为“楚辞”,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楚人宋玉、唐勒、景差诸人,均仿之而作。降至汉代,更大量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5.
《周易》《周易》在战国时期就被看作经典,2000年来,列为群经之首,各种传注汗牛充栋。近年来,易学又显。坊间《易》类图书琳琅满目。在《周易》卦爻辞中,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作者同情被排挤的王臣和隐遁的人士,主张列国和好。在生产方面论及选材制弓,反映出丰富的农业、商业经验。《周易》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全书基本上是散文,但韵文也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语言简洁,描写  相似文献   

6.
《汉书》《汉书》首创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历时230年,包举西汉一代和短促的王莽政权。作者班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史学家,曾作《后传》数十篇续补《史记》。班固以《后传》为基础,历时20多年,至死于狱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完,由班固之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写成了《汉书》。《汉书》以汉武帝中期为界,可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基本录自《史记》,后一部分,就史料的原始性、系统性、完备性来说,在今天存世的西汉史史料中,没有哪一种可与它相比拟,它在西汉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7.
《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载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中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周朝是我国开始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第一个历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后汉书》为南北朝时宋范晔所作。今本《后汉书》120卷,分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他为宦不得志,寄情著述。因遭牵连入狱被杀,年仅48岁。他编撰志的计划未能实现,今本《后汉书》中的志是晋司马彪撰写的,原为司马彪《续汉书》中  相似文献   

9.
《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左右。其父司马谈做过太史令,死后由司马迁继任太史令。职务条件的便利,使他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石室金匮之书”以及“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縻不毕集太史公”。他在掌握了丰富的史料后,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就着手编写《史记》。过了五年,他因给降将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出狱后,他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工作(中书令),著书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约在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他完成了这部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全书分为本纪12篇、表10篇、书8  相似文献   

10.
《尚书》《尚书》是我国古代极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记录了距今2300年至3000年间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的大事,2000年来为学者所诵习,先秦士大夫著书立说每每称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里,它和孔子的学说同样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工具。它是先秦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近代殷、周甲骨金文的研究,古代汉语的探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说文》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按照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为540部,首创了部首编排法.所收字体以小篆为主,旁及古文、籀文等异体,每字下有解释,,先说字义,再分析形体构造。所述文字多溯古谊,被视为今古文字沟通的津梁。古人将文字学列为“小学”,小学明而经  相似文献   

12.
《礼记》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传统的说法认为《大戴记》(亦称《大戴礼》)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小戴记》(亦称《小戴礼》)是其侄戴圣所编。通常所说的《礼记》都是指《小戴札记》。《礼记》有49篇,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受到宋儒朱熹的推崇,使之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或《四子》,并为之作了章句,为南宋以后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3.
颜之推(531—590年后数年) 曹魏和南北朝时期,编辑工作中有个新发展,就是类书的纂辑,在古籍中开创了一种体例。这项工作多由显贵大臣题名领修,文人学者参加,分工  相似文献   

14.
三、子部(上)在古代文献四部分类中,子部居第三位。(-)先秦诸子产生的学术渊源与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学术文化由官府传布民间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盛世。政治上,实行宗法统治,周王为天下宗主,封地建国,世卿世禄;学术上,学在王官,一切学术文化都控制在王公贵族手中。当时,官师合一,不仕无学,也就是说,有官学而无私人之师教,有官书而无私家之著述。时至春秋,社会制度剧烈变革,奴隶社会已濒临土崩瓦解之势,学术文化由官府严密控制的局面,便失去了它继续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基础。于是,世操学术文化之业的“畴人…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国历代典籍的厄运.从中国古代书籍的历史轨迹中分析出其废兴的原因,以实据告诫人们,国乱就要受害,国弱就要挨打,警示人们不忘历史,努力保护好中国古书瑰宝.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中国社会,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世袭制与勋亲分封制。因而历代王朝对皇族(秦以前是王族)的世系支派,亲疏远近特别重视,设有专官进行管理,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宗室世系簿籍,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历修不断的皇族谱牒。本文拟对历代皇族谱牒的源流演变,修纂制度和流传情况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朝代顺序,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较大的本草典籍进行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丁春燕 《图书馆学刊》2005,27(6):123-124
从统治阶级的禁毁、战乱的销毁散失以及灾害的破坏三个方面,探究了使中国历史上典籍遭受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文明古邦,自有文字以来即设置史官,记注史事,典藏文书,并据以编纂国史,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相当的规模。《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黄帝时有了文字,设立史官,才有了可以稽考的文献。具有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不始于盘古、三皇,而始自《五帝本纪》,这是很有道理的。及至夏商,史分左右。夏有职掌图法的太史令终古,殷有典藏图法的内史向挚。所谓“图法”即是邦国的典志档案。《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近世中国考古家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殷人保藏典策的府库,证明殷人龟甲牛骨刻辞,合数版为一册,刻辞的“册六”正是典册编目度藏的次第。《说文解字》说,“典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又说明册保存在府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南宋以降,朱熹学说一直被尊为理学的正统。朱熹所撰《四书集注》,吸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综合条贯,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阐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宋、元、明、清四代,研治《四书集注》的著述层出不穷。但是当今的有关论著,言宋、明、清阐发朱子之学者颇为详尽,而于元代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本文拟论列元代"四书"类典籍,以考察其理学传承状况的一个侧面。元朝开国之初,在姚枢、赵复等汉人儒士的影响下,在燕京建周子祠(周敦颐祠),又建太极书院,依程朱传注讲授理学,使"北方知有程朱之学"(《元史·赵复传》);元朝灭南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