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大众传播研究历史为线,就拉斯韦尔、赫斯克以及麦奎尔的研究模式为主要对象,揭示了研究者探寻大众媒介社会位置的历史发展轨迹——个体中介——媒介组织——社会关系的联结者,并由此带来的研究框架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发展的社会及学术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合理之处及其缺陷,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即以社会体系、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三个层次为总体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内部各阶层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强化,导致社会对信息的质与量的需求都比之传统社会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而“作为个体能够接触的社会是十分有限的,人际交往也是有限的”,故而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民众普遍选择的首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栏目,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并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但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带来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  相似文献   

3.
张玙 《新闻传播》2014,(2):37-3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众媒介与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大众媒介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需要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进而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虽然大众媒介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会转型期间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当前大众媒介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玮 《新闻大学》2007,(3):140-148
本文以厦门PX项目的大众媒介报道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在这场新近发生的环保运动中,大众媒介怎样通过定义"我们是谁"的问题,进行运动中的集体认同感建构,以探究大众媒介在当前中国新社会运动以及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的腾飞使得文化的地域性越来越弱,经济的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日益重要,而大众媒介担当着文化交流这一重任.它将一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的文化倾向传达给人们,从而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沈宇 《新闻知识》2003,(5):21-22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其对社会的作用即为:大众传播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进程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印刷媒介日益频繁的信息活动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沟通了信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介在甘南藏区的普及,大众媒介对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再构成”作用推动了藏区社会组织、公关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加速变迁.本文选取甘南藏区五个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在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大众传媒普及对甘南藏区社会组织的冲击、乡村“权威”的转移与公共生活新“中心”的出现以及媒介叙事导致甘南藏区日常生活中公共行为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手机、网络,承载着大量信息传递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都似乎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只要这些媒介还存在,就会有不计其数的各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似乎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津津乐道,甚至把它们当做生活中的谈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媒介影响的长远效应来看,在大众传媒的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头脑已被媒介牢牢控制,自己停滞于事情的表象而不再去探究事件的真相,这并非是媒体的初衷。媒介不仅告诉我们想些什么,它们还通过报道框架来告诉我们怎么想,但是有些并非都是真相,至少不是还原完全的真相。对于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们和处于改革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媒介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担负起它的社会职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9.
自从德国批判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提出"公共空间"(又译"公共领域",Offentlichkeit)概念以来,学界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博客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传播特质,自产生之日起便显现出巨大的传播力量。随着全球博客浪潮的兴起,有人惊呼“狼来了”,认为博客巨大的传播力量必将颠覆传统媒体;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博客只是一个“无序信息的垃圾场”,不可能成为主流。笔者认为,过高或过低评估博客的影响都是不恰当的,博客与大众媒介除了竞争之外,更多体现为一种共生互惠的关系,传统大众媒介完全可以借新媒体舞台获得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1.
陈鹏 《传媒》2010,(4):37-39
正电视媒介作为以视听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媒介,自诞生之日起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声画同步、它的表达直接、它的强现场感、它的高时效性、它的兼收并  相似文献   

12.
谢婷 《报刊之友》2013,(9):45-46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关于莫言的报道扑面而来,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两个月以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解读分析大众媒介的新闻框架报道对文学生活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众媒介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报道中,报道内容娱乐化,大量对“消费莫言”进行渲染和报道。媒介在报道以莫言为实例的新闻中,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4.
在传播学界,"批判学派"一词一直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它被认为是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的传播研究范式。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批判学派这个概念或对于欧洲传播学"他者"形象的确立,才有了批判学派的历史脉络,它是一种因果倒置逻辑的产物。而从概念内涵上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以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主体。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科话语权的斗争催生了这个概念,并使这个概念得到了各方认可。但将所有批判理论都纳入"经验—批判"的二元框架,其实终结了不同批判思想之间的差异并消灭了它们的主体性,一切理论创新随之戛然而止。中国学者对这一二元框架的照单全收体现了我们在理论积累上的欠缺,也体现了我们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5.
《从“十字路口”到“中间地带”》可以被视为对英美学界围绕媒介社会学的“反思式话语实践”的元话语分析,这项聚焦“实然”的研究却被姚文苑和胡翼青在“应然”层面误读为文章作者“失效”的边界工作。与这一根本性的误读相呼应,他们还对过往的媒介社会学传统予以传播学本位的、“去历史化”的评判,并力倡以“媒介化理论”为核心的“真正的媒介社会学”。在回应商榷的基础上,本文强调,媒介社会学乃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不宜定于一尊,而应被置于“连续统”的观念中加以考察,以便批判地继承或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并在数字时代激发出跨学科的想象力,理解“媒介的社会逻辑”与“社会的媒介逻辑”之间的交错与渗透。此外,本文还利用调查数据,示例性地检视了中国媒介社会学者围绕媒介社会学的“定义”与“议题”等问题之“诠释社群”面貌。  相似文献   

16.
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虽然是以功能主义为主导范式的,但自1950年代以来也发展出了另一种建构主义取向的新范式.本文对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这种建构论取向从核心命题、理论脉络、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是人们除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外,认识自然和社会、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人类一切文化、科学、教育和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基础.阅读活动虽有历史、民族、时代、语言、文字等特征和特点,却是世界性的追求,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 全民阅读就是全社会的阅读,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以技术为先导,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的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媒介接触量最大的媒介。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不单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和革新,其数字化、大众化、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也带动着社会的整体进步。新疆少数民族众多,并与多个国家接壤,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新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自然也备受国家的关注。本文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在新疆地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