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国 《今日科苑》2010,(11):160-16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过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据《中国教育报》记者的报道反映“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看来,要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要改变“涛声依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如何上好语文课,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每一篇课的教学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2.
谢志恒 《内江科技》2009,30(3):200-200
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因新课改发生了变化。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方面:教材“内蕴”的情,教师“体验”的情,学生“潜伏”的情。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展开论述,略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3.
许秋宁 《科学中国人》2014,(5S):201-2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教学生“啃书本”的教学方式为主。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教出来的学生,多数只能对所学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而对教材中所要求的语言学习却是知之甚少。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这一要求也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有挑战出现就必定也会有机遇相伴随,高中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把语文之道传递给学生,如何凸显语文的人文性与功能性,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的机会。只有把新课改下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阻力才会越小。  相似文献   

4.
付春梅 《科教文汇》2009,(8):136-136
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5.
陈建全 《知识窗》2009,(7X):6-7
<正>过去语文老师视教材为典范,视"教参"为权威,在教材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改形势下,追求所谓的"创造性阅读",无视教材存在、轻视教材价值的现象无所不在;课  相似文献   

6.
比较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把人文性作为教材命脉,领衔整个教材编写,课文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哲理,语言更有文采,综合性学习尤其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综合性学习不很适合我们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显得散乱,缺乏系统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渗透作文教学,在综合性学习中又不注重作文教学,那么本已疲软的、被大多数语文教师忽视的、认为难教的作文教学更将“被放逐”,更会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束缚,所禁锢,而应该善于驾奴教…  相似文献   

7.
牛丽琴 《科教文汇》2007,(3X):158-158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动,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已成了在新课改之下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之上的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它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就等于说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开发出形态各异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毛瑞修 《中国科技信息》2007,(19):196-196,200
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在许多老师的意识中,课程资源紧缺,尤其是语文,还分为大语文、小语文。我在想,解决语文课程资源就象解决世界能源危机,有两种途径可以借鉴:(1)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书本走向生活,让书本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生命。  相似文献   

9.
高新华 《知识窗》2014,(8):58-58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的弊病。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正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1.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2.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此理念贯穿其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改精神,本文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语文课堂枯燥、沉闷,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机。在新课改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落实,我国在教育教学领域上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局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直面新课改带来的冲击,一面接受新课改的洗礼,一面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周文娇 《科教文汇》2013,(35):179-179,187
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执行模式,“活动单导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活动方案,是一项教学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它是以分层递进教学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活动主体、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的灵活分层处理,让教室变成了学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老师真正实现了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转变,是分层教学思想在新课改形势下的又一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树春 《今日科苑》2010,(10):214-214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当前,部分语文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就是备课、上课,把教学活动简单化,模式化,很少对教学进行反思,“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它是在告诉我们语文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这也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事实。那一千种的教法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选择怎样去教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循规蹈矩,从背景、段落划分、段意归纳、语言赏析到主题探究,面面俱到,这样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  相似文献   

19.
任满平 《发明与创新》2011,(1):I0018-I0019
“简单的逻辑电路”是高中物理在新课改教材中增添的内容,安排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10节。 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与”、“或”、“非”三种逻辑关系的讲解中,用下面的图一、图二、图三让学生分别理解“与”、“或”、“非”三种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利于打破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和思维,培养教师自主解读教材的能力,让教师花时间思考"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把教材变活;使每位教师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思考,多维度解读教材,把教材变"厚"。虽然众多语文教师也都认识到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使创造性使用教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