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计理念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超越时空,形式多样,不同程度地再现了自然与社会生活,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利方式。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我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用现代诗改写《水调歌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夏铭 《现代语文》2007,(5):44-4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照注释,疏通词义。 (2)诵读品味,提高欣赏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因为经典,语文教师就容易被别人的眼光遮挡了自己的视线;因为经典,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就很难得到认可,常常造成上了一堂语文课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收获大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作者以如椽之笔,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雄伟无比的史诗,也是一部色彩斑谰、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卷。当我们跟随司马迁观察和体味从帝王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时,我们不能不被那广阔的历史场景和深邃的历史意识所震憾,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词调名来自隋曲《水调》,但是久经历史变迁,它在音律上已与原曲迥异。两宋词坛上该词调作品多不出苏舜钦“沉郁忧愤”与苏轼“旷达超迈”二路,然不管哪类作品,大都具有题材内容社会化、情感取向反悲伤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史记〉选读》有18篇较长的文言文,在高二上学期一个学期里要学完,还要学完必修五一本书。那么选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究竟怎样教、怎样学,这已是摆在许多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栾燕 《华章》2012,(28)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以它无可比拟的美学、文学艺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华光异彩的明珠.古诗精短简小,却兼建筑美、音乐关、绘画美为一体.所以,古诗教学是一种意境教学,一种情感教学.单纯的古文教学,从字词解读、疏通句意到思想分析,显然与诗歌的特质不符.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不少人都尝试翻译过此佳作,其中杨宪益、林语堂两个译本各具特色.通过对本词的鉴赏,从用词、意境、押韵等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水调歌头》如今已经被人们翻唱为各种版本的现代歌曲,高频度的传唱说明了作者苏轼的《水调歌头》具有韵律美与节奏美。但是,结合作者自身背景下的《水调歌头》有其与众不同的文本特色与思想境界,其除了文本内容的自由抒情兼顾哲理的渗透、浪漫情怀兼顾奇特的想象之外,还有着一定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提起宋词,就不得不提宋朝词人中的代表人物——苏轼,他一生书写了大量的词,其中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便是《水调歌头》。该词不仅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更可以从中探寻到古人在度过中秋节时的节俗文化。本文分析了苏轼《水调歌头》中蕴藏的多种中秋节俗文化,并以词观史,从《水调歌头》出发展开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付燕 《青海教育》2009,(12):39-39
一、文章解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睛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①。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  相似文献   

14.
礼仪是一个人个人气质、道德水准、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记》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是说礼节崇尚交往,只往不来,不符合礼仪。可见,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个人来说,则是“礼及身而行修”,即礼牵涉到自身就行为完美。孔子更从道德层面论及礼仪的具体内容:“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也就是说,君子应该重视道德礼仪的三个方面:使自己的音容笑貌雅正起来,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放肆;使自己面部表情庄重起来,就接近了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不致鄙俗和背理。这一切几乎和我们现代人对文明礼仪的要求大致相当:仪容美,帅气雅丽,自然大方;仪态美,举止庄重,质朴从容;语言美,谈吐得体,不亢不卑……  相似文献   

15.
细读法作为"新批评"中解读现代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本文试图用细读法来解读北岛的诗歌《另一种传说》,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  相似文献   

17.
在情感的涟漪里,荡起两朵美丽的浪花,这便是冰心的<纸船>和泰戈尔的<母亲>,它们歌咏的是文学里一个永恒的主题--母爱.怀念母亲的情感比较抽象,写得不好容易空洞浮泛,而这两首小诗则以其巧妙的构思和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将对母亲的眷恋抒发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抓住细节,精雕细琢,让本来不可捉摸的思念变得有形可感,有声可闻,体现了诗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两句最令人感慨,也是这首诗最难翻译的部分。笔者在《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粹》中找到了朱纯生的译本。下文将会对该译本中某些有争议的句子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9.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学语文》2008,(2):10-1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准课文的切入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讲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有个老师用这篇课文讲了一节观摩课,整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冷淡。课后讨论的时候,许多老师也有相同的感受。这种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讲法,怎保不会出现如此局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