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课程学习"本科化"严重;课程设置僵硬,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认为创新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造能力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误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的层面,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课程创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教学密不可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知识重构、结构优化、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为抓手,探索和构建了以培养“六大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课程改革有效破解了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课程编制尚未充分关照研究生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课程结构存在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训练脱节、课程制度与机制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样态,其经验能够为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要完整贯彻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保证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学位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衔接;处理好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关系,推动本科生课程体系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衔接,打破本硕博课程壁垒,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和发展需要的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兼备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通过适当优化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式建立医学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力争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实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黑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提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在2005年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开展“研究生开放课程建设”等,着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提供服务。据此,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8.
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是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文章针对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分别从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特色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培养作为精英式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首先从创新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差距,然后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与实践交流等环节中提出有益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打破封闭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但是,大学传统的、固有的封闭型培养模式导致的往往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个性。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与外国同行的交往方式,均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创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培养机制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校内培养方式应革新在课程设置上,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本科阶段课程存在脱节和重复现象,一方面,研究生部分基础课程在与本科生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连续性,没有体现两者之间在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