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淮安市于2011年7月创建了我们这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连续三年招聘师范应届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大量新教师的加盟,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新教师比例偏大问题也随之产生,已引起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新教师群体如何迅速适应并胜任本职工作,已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2013年,学校申报的江苏省  相似文献   

2.
要让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资源的均衡化,而教师均衡化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教师队伍的良性互动交流.只有师资力量平衡了,各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只有教师经常流动学校才能显现活力. 为解决区域内校际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在区域学校开展教师交叉任教活动,即在同一区域内组织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教师进行交叉任教.优质学校选派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一般学校任教,一般学校派教师到优质学校任教,形成区域内教育相互交流,促进区域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自2007年创建以来,短短6年发展迅猛,一跃跻身常州优质学校之列,成为武进教育的一颗闪亮新星,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一所年轻的学校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无到有,获得如此大的发展,个中缘由耐人寻味。在与该校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发展的基础在于全校凝心聚力地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时值上海市教委通过重组、合并、新建等方式,打造"新优质学校",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能拥有家门口的好学校。我们在看到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富有成效的发展方式之后,觉得有必要将他们的发展经验在此作些  相似文献   

4.
理县教育具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诸多共性问题,如疆域广、人口密度小、增长率低、基数少,严重影响学校规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不高和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高中升学率不高,优质生源流失,教师队伍薄弱,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不能真正享受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研究》2009,(6):132-132
为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水平,浙江省象山县决定实施农村新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培养制度。挂职期间由城区优质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使挂职教师在业务上能够快速提高。从2007年至今,全县已有58名新教师在城区学校进行挂职,期满后他们将全部返回农村学校任教。  相似文献   

6.
罗阳小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当学校教育与改革步入全新发展时期之际,我们注重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价值观与育人价值观,在加快形成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发展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德育为首,队伍领先,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积极创建“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罗阳精神,并不断丰富它的内涵。1998年,学校提出了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师训工作战略,确定了师训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并在工作中坚持付诸实施。在…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11,(3):7-7
一所学校要想成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学校,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不可或缺。我校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精心培育优质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恰当、结构合理、师德优秀、教技精湛”的教师队伍。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东北师大附中为了满足吉林省经济迅速发展所催生的新城区适龄儿童入学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连续性的研究。加快向社会进一步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步伐,学校立足历史优势、办学优势,2004年在明珠校区成立了小学部,从此成为一校两地三部的十二年制学校。  相似文献   

9.
优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策略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朝辉 《教育科学》2006,22(2):59-61
教师专业发展是优质学校建设基本维度之一。优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使教师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促进自己的发展。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我们提出了优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反思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质教育,浙江省嘉善县大力推行"教师流动"这一实质性措施,城镇上的优秀教师进入到边远的农村学校,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带给了边远农村学校的学生。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是将优秀教师输入到农村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教师对调三年,这还是一种形式上的流动;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惠及的可能只是一两个班或一两届学生而已。因此,为实现长期的教育均衡,城镇上的优质学校需要主动地承担起对流入教师的专  相似文献   

11.
教师轮岗制度,又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轮岗制度、教师交流制度,是指为实现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改革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的师资均衡配置目标,由区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在其所属的中小学校之间开展的交流任教制度。沈阳市早在1996年就进行了两轮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试行教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13,(3):91-92
【案例背景】 近年来,在杨浦大联盟的背景下,我校除了依托社区资源,还和兄弟学校组成了联盟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优质学校与对应学段有发展潜力学校结成“联盟校”。通过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实行统一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学生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使潜力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人利 《上海教育》2013,(16):58-59
上海市教委为了加强校本研修,为了辐射学校教师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申报、评比在中小学中成立了若干个"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部分区试点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主体对见习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这种规范培训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静教院附校作为首批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绩效工资正式实施近两年了,教师待遇普遍提高,学校之间的待遇差距基本消除,对优质师资的流动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区域优质教育均衡。但是,在学校内部,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些教师只愿意做好"分内"工作(与绩效挂钩的工作),还有一些教师"小富即安",专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刘安鹏 《辽宁教育》2012,(12):68-6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加快教育改革、实现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以"校本研训为依托,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一、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分析现状,我校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主要措施和达成目标等。其中,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两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骨干教师要具备指导培养下一级骨干教师(或教师)的能力。其他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  相似文献   

16.
学校改进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学校能否走向优质,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之所以能够从一所薄弱学校走上优质发展的道路,其主要的抓手是将"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多方搭设研修平台,致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天山初级中学将校本研修作为"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模式,借助必要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使得校本研修成为镶嵌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在职教育课程,保证了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起,香港教育统筹局(现改为香港教育局)对全港中小学采取的是基于校本的管理制度,鼓励学校根据学校文化、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实施优质教育,形成校本特色。因此,学校在资源配置和教育任务的执行方面享有高度自主权。  相似文献   

18.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笔者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相继亲历了国家教育部的"两基国检"、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市实验教学示范校验收,还没有缓过气来,市里的首批"新优质学校"和区档案管理规范化学校验收等检查又接踵而至。这些检查无一例外,都是提前给出分项检查的量化评分细目表,当然不同检查的标准有所差异,学校按照不同的要求做材料和改数据,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所学校赢得比较优势、凸显发展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是核心发展力。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Et益凸现。教师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元素之一,是教育改革中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所以.建设一支稳定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推动学校的社会性发展,而且能够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创设巨大的空间,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优质教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学校在为学生开发和提供源源不断优质教育资源中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