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主体在于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然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其中的关键是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尖锐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为了应对教育教学的两重性,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3.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如何使教学管理适应培养教师创新精神的需要,两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力推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但可悲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功能却更加偏向后者。创新意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隐性智能,也是个体和社会梦寐以求的精神财富。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是张扬学生个性、彰显综合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在程度上可以说是由成熟(生理的发展)与学习(心理的发展)构成的。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儿童心理具有吸收力和敏感期两个特点。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种种家教误区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价值追求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创造教育既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又是塑造和养成创造素质,发挥创造潜能,实现完满人生的重要阶段。为此,基础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品德和技能等基础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创造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一再表明,教育和学习是取得创造性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文化、社会因素、家庭早期生活背景等。然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必须对创造…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的任务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72年《学会生存》中的报告,对创造教育的任务作了比较辩证的、全面的阐释。报告中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1)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类本身也必须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可以预想,21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新能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可见,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造就  相似文献   

9.
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不断进取、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使受教育者拥有智慧的人生。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学会生存》)。面对我们正在实施的教育,面对鲜活的孩子们,耳边常常响起这样的声音: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还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我常常扪心自问:教师靠什么而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核心,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古人早就提醒:“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0.
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即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创造,那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就必须体现创造精神。近几年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造教育被提到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这是教育思想上一次质的飞跃。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促进人的创造精神,又可能妨碍、阻抑人的创造精神的发展。传统教育之所以应该批判,就在于它压抑、挫伤了人的创造潜能、窒息人的创造精神。因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握创造能力培养的重点。创…  相似文献   

12.
冷雪梅 《辅导员》2014,(24):51-51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大胆设疑.激发潜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9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往往对学生心存疑虑,问题偏于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潜能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类本身也必须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可以预想,21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新能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可见,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幼儿教…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主体在于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然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其中的关键是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很显然,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而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关于创新型教师,国内外学者就其认知、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征作过许多研究,而这一切都将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创新型教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呢?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时代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建立教育创新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构建教师多维智能结构,才能以有效策略促成创新型教师的生成。1.正确认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造就创新人才。“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一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以分数衡量一切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  相似文献   

17.
(上接总第285期第4页)五、小学语文课创新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培养创造精神,坚决避免压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包括热爱创造型学生,清除阻碍发挥创造意识的心理因素———偏爱、偏见;保持儿童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儿童对犯错误的恐惧心,因为犯错误的焦虑情绪阻碍着创造性;组织创造性活动,鼓励创造性思维及行为,消除对书本、权威的盲从、迷信,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我们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步履蹒跚,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受到日渐显露的各种阻抗因素的不利影响,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是阻抗创新的因素之一。因此,识别、控制和消除这些阻抗创新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阻抗因素之一———传统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的双重力量。”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以知识网络横向拓展、以问题纵向深化、以思维点化学生灵性。真正做到“回归主体”以达到“发展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由于“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笔者就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教学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