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是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科研、应用须以自身学科理论体系为支撑;教育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须以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为契机和制高点,以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学科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学者化"的两化建设为目标,争当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配角。本文介绍了作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学科建设的探索,以期使高校的同行们共同关注此一热点问题,为全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尽早实现学科调整与建设的全面构想.是高校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适应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对合格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我校抓住机遇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浅议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教学、科研的结合点,主要包括学科群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基本要素。其中,学科群布局、学科方面是学科建设定向选择的依据,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则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数量也迅速增加。从全国来看,需要形成研究型、教学型、单科性、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校招生》2022,(1):38-41
"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风向标.其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无疑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石,许多"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发展受到很多考生与家长的关注.这些高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优势学科贡献颇丰,也成为高校闪亮的"名片".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据,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4所理工类高校...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究竟应当从何入手?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改革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带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实施。 学科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所高等学校拥有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以及是否适应我国教育、科学、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质量,及其地位和影响。学科建设周期很长,建设一个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一书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的基本理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学科创新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学科实力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学科建设的战略谋划,打造学科团队,设计学科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铸造学科特色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特点,要从"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突出重点,建设优势学科;立足地方需要,打造学科特色"四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教育技术的专职机构,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心建设的种种现象与学科发展有着很多相似点。本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结合对江西各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实地考察,提出了中心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也要有高水平的学科。中国地质大学一直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以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带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学科建设为例,回顾创建高水平地质学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行业性大学是支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其中,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国内行业特色鲜明的五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工商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在学科建设方面总结其从跳出学科视野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边界孵化发展根基和通过学科支撑优化生态系统等相关经验,对高水平行业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和特点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在非行业性学科中发掘行业特色生长点,横向跨越学科门类积极构建行业性交叉学科,在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互依互促中形成学科共生的生态体系等创新观点,为我国行业性大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与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高校自身,更对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辅助作用。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为案例,分析了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北京工业大学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就重点学科建设如何更快更强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一直以来保持着"教学技术支持者"的角色。"教学促进"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要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彰显其价值的关键。在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中心需实现从"技术服务者"到"教学服务者",从"教学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从"技术引入者"到"应用推广者"的转变。文章最后分析了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实现角色转变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矿业工程虽然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但仍然存在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滞后且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学科发展滞后于煤炭科技进步等问题。在以培养学生为主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保持矿业工程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背景下,结合煤炭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提出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院师资结构;教学科学研究并重,努力争取在专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思考能源革命背景下学科的发展,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内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创建一流的煤炭行业特色学科专业,争创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升的客观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从理念更新,学科专业群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实践探索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站在智能时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聚焦点、新趋势、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与挑战、疫情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未来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等主题,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中廓清了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价值与方向,在直面突出问题与危机转换思维中阐释了在线教育教师的角色优势,在综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拓展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创新路径,在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下增强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特点,彰显了教育技术学引领与促进教育创新的学科特色,展示了新时代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7.
何侃  丁勇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101-104
通过对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和系统分析,认为加强学科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错位发展则为高职院校突破学科建设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战略举措。结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错位发展战略三基点:"学科建设特色化"、"学科建设科学化"和"学科建设与科研一体化";从"重点学科建设"、"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基地建立"、"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环境营造"等五方面,探讨了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Toward a Learning Technologies knowledge network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funded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 is designed to be a national resource for stimul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enabled solutions to critical problems in K-14 science, math,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The Center, launched at the end of 1997, is organized around four themes identified as areas where research is likely to result in major gai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sponsors research across disciplines and institutions in its four theme areas. CILT brings together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cognitive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computer science, subject matter learning, and engineering. It engages business through an Industry Alliance Program and is also training postdoctoral students. CILT's founding organizations are SRI International's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Lear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Vanderbilt University's Learning Technology Center, and the Concord Consortium. Through its programs, CILT seeks to reach beyond these organizations to create a web of organizations, individuals, industries, schools, foundation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labs, that is devoted to the production, sharing and use of new knowledge about how learning technologies can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ationale and operations of the Center, and first-year progress in defining a set of CILT partnership projects with many other institutions that came out of our national theme-team workshops. Roy Pea, of SRI International, is Director of CILT. Marcia Linn (U. California, Berkeley), John Bransford (Vanderbilt University), Barbara Means (SRI International), and Robert Tinker (Concord Consortium), serve as CILT's coprincipal investigators. Sherry Hsi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Sean Brophy (Technology and Assessment Models) are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CILT Postdoctoral Fellows. Jeremy Roschelle (SRI International) and Nancy Song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re CILT theme-team leaders. Roy Pea and Marcia Linn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Spencer Foundation for support during their year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in which they developed the CILT concept with the other authors. CILT is fund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CDA-9720384. Pea and Linn would also like to acknowledge contributions to this article by the many authors of CILT partnership project proposals, and by theme-team leaders. The authors thankfully acknowledge Donna Baranski-Walker for her many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ing the CILT Industrial Alliance Program while serving as its Director in 1998.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下属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学校的重视与投入、科研与教学并重的高水平教学队伍以及雄厚的学科支撑是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沈健  王晓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35-139
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校园,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构建了一个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并对其进行软、硬件设备进行筛选和优化,在实践中完成交互式远程教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