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2.
苟子的天人之分主要讨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与<穷达以时>的天人之分有所不同.荀子天人之分的内涵较复杂,以往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嫌疑.先秦儒家天人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荀子曾做过“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死于兰陵并葬于兰陵。兰陵,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境内。荀子提倡的“王霸并用,礼法双行”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也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应该重视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情"的字义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6.
荀子从人出发,把天当作人理解自身的对象性存在物和超越自身的中介物,形成了以分为前提,以合为归宿的天人哲学,既肯定天人相分,主张天和人在各自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又主张天人合一,认为礼义道德的超越性使天人之间建立了形而上的联系,饱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8.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9.
《荀子.解蔽》与西方哲学家关于破除“假相”或“幻像”的学说都是探讨认识和真理的关系,都试图达到“无蔽”的境界。文章通过对荀子与西方“解蔽”思想进行深入比较,找出荀子思想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认识前提与认识目的等问题上暴露的认识之蔽。  相似文献   

10.
荀子作为战国中晚期儒家大师,他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实践意义。试从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出发,就教育的作用、目的及教学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教育思想,并以此略窥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不仅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天人又是合一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性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分论,“礼法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他由“天人之分”起始,最终走向“天人合一”,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中"与"字词性灵活多样,主要有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及语气词六种。本文采用专书语法研究使用的穷尽式考察和数据统计的方法,详尽地论述了"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素玲 《现代语文》2009,(10):21-22
《荀子》中的虚词“夫”可作助词、代词、语气词,还有部分词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探求虚词“夫”在《荀子》中的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荀子"礼"、"法"关系的价值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认为礼是一种准则,是修身、治国的根本,同时也注重刑赏。礼、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方式。荀子“隆礼”、“重法”辩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实施依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17.
18.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19.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建立以礼义为核心的、有秩序的和谐之世是荀子的理想,这在他的"为师观"中有充分的体现.荀子为师,讲求政教合一;<荀子>一书,君师、人师共在.他们身负道德教化之重任,需要具备"师术有四"所提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