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为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行业划转院校强化办学特色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西安科技大学把推动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契机,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方法结合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数据,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结构分析与社团探测研究主体构成及社团特征,得出: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涵盖产学研政及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主体间协同创新关系具有稀疏性,核心节点均为声誉地位较高的创新主体;社团结构呈现差异性特征,并表现出学科与产业融合、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学科融合以及前沿学科国际化等特征;国内一流重点大学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显著等。从而为研究高校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行为特征及合作模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从团队、学科、科研等入手,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综观国际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  相似文献   

4.
行业特色大学是在与行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其发展走向与国家、社会在行业领域的重大需求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在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但就行业特色大学近3年的协同创新实践来看,仍然存在性质定位未上升到办学理念层面,功能设定天然缺失、协同动力不足、深度合作不多、责任边界不清、忽视学术创新与应用等现象,甚至出现"有协同、无创新"怪象。优化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必须创新学校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组织创新,组建校际或产业联盟,凸显实际创新贡献并营造"育人为本"文化。  相似文献   

5.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从管理对象、学科分野、社会环境存在必要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相关机理、利益相关机理、情感相关机理、环境相关机理。实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要做好三点工作,一是科学构建社会协同框架,二是系统建立社会协同制度,三是切实保障社会协同条件。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可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在组织管理体制层面,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确保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有益于协同创新;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协同创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大学教育的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和原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这个视角来看教育。从以人为本、学科强校、服务社会等办学理念和教育创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教育创新和内涵建设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大连交通大学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作了凝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大学智库借助于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自身的公信力,能够为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更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着规模小、力量弱、影响力差等问题。大学智库的发展需要充分注重协同性的特点。学科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多方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合力;利益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样,在协同视野下,大学智库就能构建起以学科交叉和融合为基础,高校、政府、企业和媒体等多重主体参与,各主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传统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仍然存在区域创新需求对接较少、优质校友企业利用较少、国际创新成果引进较少等局限性。对此,会聚观中的资源会聚、利益相关者会聚、学科会聚和技术会聚等理念可以为平台的深化改革提供新思路。基于会聚观的启示,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充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引领、以全面构建师生校友合作网络为基础、以促进全球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以推动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创新,是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统一。目前,大学开展协同创新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破解大学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积极培育大学文化与创新精神、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在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1后,地方综合性大学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路,需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审时度势、清晰定位,主动面向区域发展,通过学科整合助创新、文化传承重特色、区域行业促协同等积极融入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对大学建设的重要需求。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科活动,无论是目标类型还是组织管理形式都是多样化的。有传统的从人才培养角度通过学院、系、教研室等教学管理机构实施的学科,也有从科学研究角度通过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管理实施的学科,更多的是两者结合、不分彼此的组织管理方式实施的学科。在学科类型上则是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科学,只要是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大学都有。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这一独特优势,以及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13.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和投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核心举措。然而,除自身存在的短板外,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的意愿、能力和成效还会受到制度不兼容、社会认同度不高、创新主体地位不实、公共政策协同缺位、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不足等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重大科技攻关中的积极作用,亟需以政策协同破解资源困境、以产业产业协同破解能力困境、以环境优化破解成效困境。  相似文献   

14.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大选择,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在协同创新上更要注意方式与方法。首先,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次,提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强调地方需求、优势学科和学校特色组合;最后,给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强调着眼于实际条件,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6.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重大医药卫生课题,传承和创新医学文化方面担负着协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应该在充分认识协同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措施,在协同创新的大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理解如何使知识在创新过程中跨组织间有效流动至关重要。而企业和大学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这就迫切要求政府在促进企业和大学协同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知的集群"项目的个案分析,着重指出政府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如何使大学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达到优势互补、有效协同,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促成长期联盟和战略领域的集群协作等网状关系的形成;通过完善研究设施体系和提供优惠措施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来提高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协调、链接大学和企业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利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财政投入来平衡好大学知识创造这一根本任务与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取向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充分给予企业表达技术需求的机会,承认其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骨干力量。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大学教师对协同创新理念的认识有待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人才素质还需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高校与其他协同创新主体间未形成真正合力等困境。改进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正确认识协同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完善管理环境,提升协同创新人才素质;改善制度环境,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健全组织环境,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路径,来促进大学教师参与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教学组织、教学-科研组织以及教学-科研-学习组织等三种形态。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家的协同创新战略,现有的基层学术组织形态凸显出疲软的无竞争力状态。要实现协同创新战略所提出的大学功能综合、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需要构建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本状态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这一新型组织在知识转移的质量与效率、资源整合以及学术生产力提高三个方面体现出协同创新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