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全球视阈为背景,分别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个体特性、"机体"特性、主体特性、动态特性、演化特性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国际局势等方面的稳定,稳定与改革、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 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任何社会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有社会稳定作保证。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保证社会稳定,以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历程中,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党及他本人治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丰富和完善了其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及维护稳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控制手段等方面内容的社会稳定思想。  相似文献   

7.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明确提出,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五位一体"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需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这五大建设统一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取向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关于社会有机运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复杂巨大的有机系统,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人本性、拟人性、动态性.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系统科学相吻合,对认识当代社会建设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建设遵循系统性、主体性、自组织、开放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它是以“现实的人”为理论根基,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和自然界这两个前提出发,对社会有机体作了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启示我们对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建设的思维突破在于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方针,不仅是一个政治方针,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三阶段完善化的标志;实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可操作化;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有许多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思想教育研究》2010,(11):108-111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尤其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它以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诸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诉求。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认为,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条件,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改革与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关键的三枚棋子,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稳定"的思想,贯穿于他的社会主义发展现始终,并且涉及到不同领域和不同的侧面。尽管表述不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是表达了关于社会稳定的问题。邓小平立足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从"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局出发,论述了"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仅完善了他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丰富了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对中国二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实现新目标重要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机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再生性、实践性、主体性等特征.社会有机体结构理论蕴含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得到相关启示:要重视校园环境等物质因素的熏陶功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要重视社团组织建设;要合力共建等.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概括和总结了邓小平的稳定观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对“稳定”概念的理解 ,对稳定的重要性的阐述以及为了维护和促进稳定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方针和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国际局势等方面的稳定,稳定与改革、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发展的稳定观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这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外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的成败教训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稳定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殊意义:一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识稳定的重要性;二是从国际形势和国际背景出发认识世界稳定与中国稳定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伟大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其中要注意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定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稳定是动态的、积极的、发展的。发展的稳定观,稳中求进,是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极其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邓小平文选》中的“猫论”等有关问题进行了释疑,并就它们的来源、含义以及现实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