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汇 《学语文》2006,(3):15-15
《醉翁亭记》和《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宋唐两大文豪欧阳修与韩愈的名篇,分别在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看似无处可比,但仔细分析,无论是文字句法,行文风格,述是两人的文学主张,都可在两文中比较一二,从中领悟出欧韩二人一脉相承,同中有异的文风妙笔。  相似文献   

2.
韩愈《送董邵南序》之主旨 ,论者多以为是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 ;表明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而实际上是韩愈对昏庸君王的辛辣讽刺 ,是对皇上不明、吏治腐败的抨击。韩愈的一腔怨愤 ,全从末尾点睛的结语里喷发出来  相似文献   

3.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之作,据清人方世举推说,当在中唐“宪宗(805—821)之世”(转引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其时,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河北三镇泸龙、魏博、成德)不受李唐政权节制.为害尤烈。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三镇军阀延揽人才招募豪杰.扩张其独立王国的势力。怀才不遇之士,为谋求出路.应召投身军阀幕府者往往而是。董邵南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行河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改变以教为主的预设性策略,采用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性策略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文学类阅读来说,更有利于采用这种策略。确实,这种策略更有利于变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的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但采用这种策略是否意味着完全不需要教师的预设呢?笔者认为,在采用非预设策略的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更需要教师的更多的教学准备,甚至不妨对重点的引导也预设一下。  相似文献   

5.
王继红 《中学文科》2007,(12):145-145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论及韩愈的文章时谈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抑遏蔽掩,不使自露”八字下得极准,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下简称《送》)中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真伦 《天中学刊》2001,16(4):48-49
早在中唐贞元年间韩愈尚未成名之前,韩愈的一篇文章就已经被镂诸金石,这篇文章就是《送李愿归盘谷序》。关于石本的价值,前人曾经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欧阳修认为,“文字之传,久而转失其真”[1](P8),石本的长处,就在于避免了长期流传过程中错讹的积累,为古籍的校勘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文本;另一方面,“前辈文字,多自改于刻石之后”[2]。对照石本、集本的异同,有助于把握作者文章修改的思路;除此之外,石本的存在本身就揭示了韩文在唐宋之间传播与接受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所以,石本的学术价值,是任何其他形式的传本…  相似文献   

7.
送郭拱辰序     
朱熹 《中文自修》2004,(7):63-63
  相似文献   

8.
9.
孙文杰 《文教资料》2006,(19):62-63
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收入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的译本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至今,有几十种之多,译文也是众说纷纭,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从语法方面对七种不同版本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译文进行分析比较,评论其得失,探求古文今译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韩愈写的赠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赠……序”为题的文章多达30多篇。他对赠序这种文体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这一点为历代所肯定。他对这种文体作了许多探索,  相似文献   

1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壬,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相似文献   

12.
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相似文献   

13.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韩愈为密友董邵南写的一篇赠序(时董邵南将赴河北藩镇处谋职)。赠文虽有留董生之意,然而表意含蓄,且“留”的理由也不充足。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横在韩愈面前的难题,使他即便用尽智慧,极尽雄辩之能事,也无法说服董生留下来。  相似文献   

14.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15.
张明 《阅读与鉴赏》2006,(12):40-41,4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抒情酣畅,见识卓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描景绚丽,形式华美,被当时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两文犹如序体文中的两块美璧。熠熠生辉.把玩品赏这两块玉壁。不觉赏心悦目.趣味盎然。  相似文献   

16.
17.
唐朝多送别诗,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本文从诗歌的行文背景出发,探究诗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以求得其诗趣,奇文共析。  相似文献   

18.
《送上人》     
刘长卿 《初中生辅导》2011,(26):F0004-F0004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相似文献   

19.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者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甚勤,创获甚多。大多数的语言疑义,多已解决,欲进而超越前贤,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训诂讲究功力。所谓功力,约有三端。一曰发现问题。古今语言,有同有异。于异中发现问题,似乎不难,但前人诂传,多已解决,欲再有所获,甚难为功。于同中发现问题,即发现“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戛戛乎其难,非目光如炬,心细如…  相似文献   

20.
《滕王阁序》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全文几乎通篇对偶.又几乎通篇用典.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编者在文下提供了较详细的解说。但我发现下面两句的注释不够妥帖.斗胆指出.望专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