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这是民主主义者们几十年为之浴血奋斗的夙愿。然而,民国以来,国内复辟丑剧频繁,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日甚,中华民国非但没有走上富强之路,而且连“民国”的招牌都有难保之势。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民国以来的社会现状和中国未来的去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要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持枪奋斗的革命家冷静得多,客观得多。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精英对国民的启蒙较前进一步走向深入,进入到国民性改造的层面。他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方向——坚持个人主义,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但这种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中国急迫的救亡背景与中国儒家传统之烙印。  相似文献   

3.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对近代(鸦片战争后到大革命前夕)知识界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及其所隐含的主要内在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是追求人的近代化的进步思潮,是中国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似有这样三个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影响与刺激。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湖南新文化运动时期,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个性自由,鼓吹妇女解放,批判封建礼教,发展平民教育,提倡白话文,进行工读互助试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流布于三湘大地。本文即对此作一系统的述论。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以来,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关系的话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从人发展的未特定性、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的作用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教育也应当担起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同时,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静态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要求教育要承担起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任务,而动态国民性的发展则给教育改造不良国民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探讨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同时,还要看到人发展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国民性改造的制约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奴性、精神胜利法及看客心理做了深入地剖析和猛烈地抨击,并对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造就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至今仍是我们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从新化运动的主体来看,新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精英“创造”新化,它涉及到“新化”的建设方向和何“创造”新化;二是他们开展白话、大众语、普罗学和注音字母运动,希望以此启迪民众,传播新化。  相似文献   

12.
云南护国首义原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护国运动首先发难于云南的原因进行探析1、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反袁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客观原因;2、广泛的群众革命基础,是云南护国首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3、雄厚的军事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最基本条件;4、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和云南反袁力量的积极筹备讨袁,是云南护国首义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激进性密切相关。中国启蒙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国迷”,这是当时中国盛行的一种“法国崇拜”的结果,而这种“法国崇拜”其实就是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那种激进革命文化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源自法国启蒙的激进性,其根本缘由是法兰西民族对“平等”价值的强烈偏好。中法两个民族都勇敢地选择了激进革命来摧毁不平等的制度,都愿意坦然面对由此产生的一切负面效应。法国革命后的政治文化革新工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法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中文化批判所表征的价值危机促使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普遍积极地寻求新的文化权威和塑造新的价值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和"民主"作为代表新社会的理想和拯救中国前途的武器合逻辑地成为新的价值权威。然而,"科学"和"民主"这"舟车之两轮"实际上却存在着偏向科学的价值倾斜,即科学的观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且在程度上也超过对民主观念的体认。这样的趋势在"科玄论战"中得到了加强。由于唯物史观派的加盟而使"科学派"战胜"玄学派",最终导致"科学"确立了无上尊荣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这场除旧革新、涤荡封建旧势力的斗争中,他以坚定的态度、犀利的笔锋,撰写出大量反封建文化的文章,给封建势力以极大地震撼和冲击,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因此,研究他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反封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期社会价值空阙,陈独秀领头的新文化运动引领了一场新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运动提出的人格塑造、文学革命、人性批判等问题涉及到价值重建的各方面。然而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这场价值重建更多地倾向于意识形态层面,因而没能完成价值重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后,有关社会改造问题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中心话题。围绕着中国社会改造的方法、改造的出路等重大问题,不同的思想政治派别各自阐发自己的“主义”,构成了当时社会改造思潮纷繁复杂的图景。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严谨而科学的理论,与其它社会改造理论区别开来,并在众多的社会改造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改造思潮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化运动由开始的思想启蒙最终转向了政治救亡,这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层面上的矛盾、冲突,以及艰难抉择是密切相关的,民族主义搞扬迫使个人主义不断内敛;对西方明的怀疑导致辞了新一轮化道路的选择;而根植于知识分子心中的传统精神驱使他们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五四新化运动的倡导们就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探索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力图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