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梁华英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8,(4)
【复习要求】1.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要求掌握的词语。2.懂得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能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词语。4.能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5.能按要求对词语归类、排列;能在语言环境中选择、辨析词语。6.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词语。7.知道学过的与现代词语相对应的文言词语。 相似文献
2.
梁华英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9,(4)
复习要求1.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要求掌握的词语。2.懂得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3.能注意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4.能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5.能按要求对词语归类、排列。 相似文献
3.
梁华英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0,(4)
复习要求1.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要求掌握的词语。2.懂得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3.能注意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4.能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5.能按要求对词语归类、排列。 相似文献
5.
有些网络词语是利用汉语既有词语产生新义或构成短语而产生的,这些词语在整体上或分别在词形、词音、词义上同既有词语有着不同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多义词和同音词。这些多义词和同音词能激起联想,产生隐喻,增加情趣,为提高网络词语的表达效果提供了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7.
杨国超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0,(6)
要讲好讲活一篇课文,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突破词语解释这一关。陌生的词语,是理解课文的障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突破和扫清语言障碍。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解释,要讲好课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采用过的几种词语解释法,作了初步整理,其用意在于讨教同行,资补自己在业务上的浅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刘庆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1):155-156
文章主要探讨了汉语典故词语的四个方面问题:典故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类型不同可分为两类:事典词语和语典词语;根据其来源的典故数量多少可分为两类:一源典故词语和二源典故词语;典故词语的结构类型接是否能进行语法分析可分为两类: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典故词语的形成方式按是否完全取用典源材料中的文字可分为两大类:完全提取式和非完全提取式;典故词语的主要特点:结构的复杂性和词义的隐晦性。 相似文献
13.
郭芹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关中方言词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词语。对此尚未有人予以重视。今笔者试就关中一些方言词语,略作考释。匍匐关中方音作[P′a24P′u]。《说文》卷9:“匍,手行也。从勹,甫声。”“匐,伏地也。从勹,畐声。”段玉裁注:“二篆可合用,可析言。”《释名·释姿容》:“匍匐,小儿时也。”意谓小儿未习步行之先,以手伏地而前。今关中方言即用此义,如言“碎(小)娃慢慢儿向前匍匐。” 相似文献
14.
15.
体育词语的借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戴中明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104-105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英语言中体育词语借用的语用前提,分析了体育词语借用的语用和语义特点以及运用借用的交际效果,比较了汉英体育词语借用的异同,并指出体育词汇和非体育词汇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广告语体中模糊性词语随处可见.本文从广告语言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模糊性词语在广告语体中存在的原因,阐释模糊性词语在广告语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复岭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5)
本文指出十几条明清小说词语的释义失误或不确之处。这些词语是: 百吗儿似的、会胜、擦括、饿答、探业、得故子、特故里、底脚、没折至、顿下、硬挣子、调坎儿、胡歌野调、倘棍儿、下气声、直当的 相似文献
18.
19.
JIANG Xiang-yong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3)
本文在对汉英缩略词语进行分类总结之后,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基本构成出发,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汉英缩略词语的异同,并论证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在词语缩略的广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着比以字母为基础的英语更为优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迪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9,(10)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语单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相对来说变多了,而留给的教学时间并不十分充裕。于是,老师便在范读课文之后,集中教学生字新词,教学目标集中。可时间长了,倘若方法依旧,学生便有乏味感。教者便改在讲读课文时相机出现,紧密联系课文“词不离句”的优点明显。出现的新问题是师生于不经意间时有漏落。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近日听一位老师教《登山》,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