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从读的角度考虑,欣赏“多余人”形象,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它代表着知识分子在反叛封建思想,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一种对自身生命形式的自我观照行为。在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狂人型、战士型、多余人型、堕落型、忏悔型五种类型。狂人型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本我状态;战士型知识分子形象是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的一种自救行为,代表着知识分子的自我状态;堕落型知识分子是自我的沉沦,多余人型知识分子是本我的放逐;而忏悔型知识分子形象是一种超我状态,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一种思想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后来演绎成原罪意识,从此,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启蒙立场,这对以后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涓生就是鲁迅笔下的"罗亭",是徘徊在时代十字路口的社会零余者形象.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二者有诸多共性,如才华出众却无所作为;自私冷漠,脱离民众等等.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出身、环境不同,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局外人"和"看客"分别是加缪和鲁迅塑造的两种人物形象,他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他们身上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比较的价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类形象及形象背后作家的美学思想与文学精神,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塑造或者描述,而游记为比较形象学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本文通过18世纪末期不同的形塑者们的游记和信件分析了歌德、赫尔德和佐伊姆因为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视角,塑造的各自眼中不同的"他者"意大利的形象,构成的形塑者对于他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的文学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叙事上,善于在叙事中表现人物,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多侧面,在矛盾运动中揭示主导性格,是刻画典型人物的一大特点。《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中的重耳形象,是这一形象塑造方法的突出代表。在塑造重耳性格时,不只限于描写他一个人,而是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把他与众多的人物放在一起。重耳的性格和经历是独特的,但有一定代表性,从重耳被迫流亡到得国的经历,可以看到特定时期社会政治斗争的历史面…  相似文献   

9.
眷村是台湾特殊的政治文化产物,妇女是眷村生活的核心,女性形象所蕴含的精神理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眷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梳理辨析,初步爬梳出一条有关眷村女性形象的文学线索,籍由眷村女性从"坚韧与守望"、到"迷失与疾病"、再到"漫游与归来"这一精神理路,深入探讨眷村女性形象所蕴籍的审美意义及其创作主体的终极关怀,以期对眷村女性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意义起到初步发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斯坦利·费施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下,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文字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是一种行为或活动,是有潜在一致性的个体解读。以读者为中心对"麦琪的礼物"进行解读,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不单单是"抨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而是所有可能的丰富的解读在读者反应范式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的。潜在的一致性,就是这篇小说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爱情。这种视角注重读者具有特性的阐释和解读,唯一固定的意义已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就在于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欣赏。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体又称文学语体或文艺语体,它是适应文艺领域需要的。 文学是人学,是大千世界的形象再现。它是深遂的历史与浩瀚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纷纭复杂的关系,描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丰富的情怀,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的再现来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山鬼>是一篇绝佳的言情之作,叙写了一个缠绵,悱恻、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诗中塑造的"山鬼",是山中女神,是神化的人.这一形象具有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特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是人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文学表现的重要题材,文学也促进了神话的有效传播。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塑造了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神话形象安雪儿,她经历了由人人敬畏的神话一夜之间成为平常人的命运巨变,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主要探讨了社会日益文明和进步的当下人们传统美好的人性不断丧失的一种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风气的改善,神话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仍是文学表现所需要的重要题材以及文学创造的思维源泉,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遗产。  相似文献   

15.
"男子而作闺音"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但也是一个普及于文人创作领域的一个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呈现出了特殊的抒情面貌和精神特质。"男子而作闺音"不仅对中国文学具有影响的深远,也从中折射出深刻的文化与文人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车颜森 《职大学报》2010,(3):141-141
教师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其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心灵、改善人的态度、培养人的友善、诱导人追求美好、感化人、富有人情味的工作。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的形象如何,不仅反映着一个教师的素质,而且  相似文献   

18.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存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类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用形象的形式掌握对象。和谐是形式的最高要求,和谐是美好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源于现实本身对规律的遵循。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谐调。上述形式美的一些因素和规律,只有符合多样统一这一总体组合关系时,才有可能达到和谐,因而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规律。凡是艺术形象都具有这样美学的规律和特点,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创造性反映、集中和提高。武术是一种艺术,它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动作到完整优美的套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动作到完整优美的套路,在我国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武术是人类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带生"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达成的一种合同式的教养关系."带生"有利有弊,探究"带生"现象涉及的生存基础,产生条件,剖析教师、家长、社会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对加强中小学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白居易现象"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其实,说起"白居易现象"的产生,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汉文学,正是有了汉文学的传入,并受唐诗的影响,逐渐地吸收、发展,一时期掀起了"白居易现象"风波。在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士氏的"情有独钟",以及统治阶级的积极参与响应,不仅提高了这种特定文化的社会地位,还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广泛流传从而也从侧面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且产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出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一席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