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大学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创新文化。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追求知识,以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应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  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教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文化 ,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教育的中介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扎根于文化之中 ,它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历史证明“文化兴 ,则大学兴 ;文化衰 ,则大学衰。”大学以追求真理为根本 ,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 ,同时具有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大学通过文化的选择、传承、内化、融合和创新培养出既具有高深专门知识 ,又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  相似文献   

3.
文化育人,总的来说就是大学通过"观念形态的文化",如科学、哲学、艺术、道德等来培养文化人、全面发展的人。一般而言,德智兼备、专博相济、知行合一,具有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是现代文化人的最主要特征。大学文化育人,就是要正确处理大学教育过程中真与善、专与博、知与行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教学文化实质上是教学过程中即“教”“学”双方互动过程中所确立的价值观,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教学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学教学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创新性、特色性和实践性等时代特征。新工科和新文科融合,实际上是大学教学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武汉工程大学“化育天工”的教学文化品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和领导执行力构成了大学教育创新力,其核心要素是人。大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文化创新力和领导执行力为手段,通过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大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进行诚信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人的理想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诚信为核心,加强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推进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的时代使命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时代表征,在大学文化视野下人的和谐发展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在大学文化视野下人的和谐发展不仅是理论建构也是社会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地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试论全人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的人,强调“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大学以其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归根结底是以“文化”育人,为推行全人教育提供了最理想的途径.因此,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行全人教育。  相似文献   

10.
邓娟  王启合 《学子》2014,(9):4-4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极度功利化的副产物。例如: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审美情趣水平下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导致大学精神渐渐的流失;社会信息爆炸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们的腐蚀,让“社会人”逐步异化为“经济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乃至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的呢?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化.大学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不过一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很有必要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使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  相似文献   

12.
自觉本是主体的人的特有属性,但大学里主要是人的活动,这一类人的活动的自觉便构成了“自觉的大学”.大学自我的失位与迷失,大学独立性的沦丧,大学个性的缺失,呼唤大学“自觉”之精神.“自觉的大学”的形成在于政府实行宏观的控制和适度放权,让大学自身积极有限地实行自主管理;各大学能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培养文化的自觉和实现组织的自觉;大学内的领导者应该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大学内的知识分子应有“自觉”之精神,守护良知,恪守人格独立,做到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13.
大学承担着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任务。其中,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积极探索实现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一、全员参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校园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性文化、物质性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加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 ,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21世纪中国大学精神所应凸显的人文关怀 ,是大学和大学人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化解现实社会各种危机和矛盾冲突 ,培养“全人”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提倡公平竞争、理解、宽容 ,共同发展 ,…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大学文化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大学培养的对象,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大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因此,建设学习型大学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学习型的人。要建设学习型大学,校园文化是灵魂与核心。文章从学习型大学由来与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对学习型大学文化建设道路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普遍性,职业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普遍性的核心要素是“大学意识”。为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科学的培养,使未来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人品结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有必要树立大学意识。大学意识是培养人追求真理,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塑造人的“有容乃大”的精神;是衡定孵化社会人的职能。高职的大学意识有其特殊性,重点在于环境陶冶、言传身教和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应然——兼论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知识经济时代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公共教育机构,大学的教育必然要关爱人的幸福。幸福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在关爱人们幸福的视野下,大学要树立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意识、科技创新方面的责任意识、知识传播方面的责任意识。因此,大学既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强大的责任心去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又要更好地进行科技文化创新,更加致力于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所在,是和谐校园建设应有的内在品质,是大学生存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协调和谐校园建设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等诸多关系的“耦合剂”.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构彰显高等教育本质的大学文化,即:树立求真务实的大学理念,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文化保障: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环境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大学有了生命。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时代性与民族性分别是大学精神的三大要素。大学精神的先天缺失是当前中国大学“乱”的根源之一,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路在于:“执本”与“变通”,内外兼修以及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