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设学习型社会: 目标和前提 1.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这样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无疑将有重大的调整。如果说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社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首要命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主题。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具有终身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实现全民教育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产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增强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教研室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发展和人性进化的需要 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学习型教研室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也是整个学习型社会微观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加速更新的社会发展年代,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放弃提高和改造,就不能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季  温丹娜 《教育导刊》2003,(11):12-15
城市化与学习化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发展取向,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这两大取向的汇合点与共同主题,是促进教育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一)学习型城市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模式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习者需要为中心的学习普及化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社会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多样化学习的条件和全面发展的保障,使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生活方式和新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中教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必须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灵活的教育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必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变化中寻求发展,通过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努力为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学习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不过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将无法分成"教育阶段"或"工作阶段",强调的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就整个社会来说,则需要从大教育观出发来开展全民教育,建成"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就必须依靠全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积极创建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学习型社区的建立与完善.学习型社区应当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以学习和教育作为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手段.(2)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并能够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学习机会.(3)社区居民普遍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学习活动,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显然,社区教育在促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媒体聚焦     
建设“学习之邦”,倡导“教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是时代的需要,也应是时代的精神;是公民社会的教育需求,也更应是公民社会的教育理念。 学习之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学习可以兴邦;学习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学习可以立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的必然产物。人人宁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主动学习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不再是学校一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者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者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 ,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 ,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等 ,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学习化的特征。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会如何学习"不仅是基础素质之一,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社会的变革及要求,无疑影响着教育改革,要求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文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了"学会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以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为视角,试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有意义学习、激发情感、明确目标、指导学法、培养能力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平民学习的中国远程教育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民学习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平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是平民的教育,必须以促进平民学习与发展为宗旨及价值取向,坚持走平民化的发展道路.历史地形成的平民学习文化,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根植于平民学习的文化土壤,远程教育才具有内在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基于平民学习文化,中国远程教育必须创建贴近平民生活、满足平民需求、接受平民评价、寻求平民支持、体现平民学习特点的平民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法律体系的整体架构下,通过具体立法来指引、评价和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有利于教育法律体系内部法律之间的逻辑严密、覆盖周延,也有利于避免地方在探索终身教育相关立法时,面临终身教育理念解读的严峻挑战.因此地方应当在教育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下,调整立法思路,立足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以保障公民学习权益,促进学习型社会为目标,选择开展地方《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的立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进程中,成人教育不应成为被忽略的一环.成人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对象多、教育内容多、教育途径多的"三多"特质;成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关键,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渠道,是提升学习型社会层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与远程教育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明两个术语概括了学习化社会的经济和化特征,提出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明相应的包括一切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教育与学习的特征。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经济和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教育目的最好的实现形式。远程教育作为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学习化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远程教育"学分银行",要把握"学分银行"的内涵与特性,正视并解决建设过程中选课制、教育资源、学分互认、转化体制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是直接有关,紧密联系的概念,但它们有其不同的内涵、特征,终身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终身学习提供公民个人终身继续学习的全程,学习社会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和激励社会成员人人学习、继续学习的社会愿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化社会的建成,学习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要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手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辟了广阔天地,必将会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变革与教育理念革新加速了终身教育走向实践的进程,普适计算技术与泛在学习方式的出现,更加快了全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步伐.泛在学习不仅需要泛在的数字学习环境与基础设施,更需要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这是实现泛在学习的基础与关键,也是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软环境”.从终身教育视角阐述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并设计泛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分析体系结构实现的关键技术,将推进泛在学习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