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南是个多方言地区,对湘南方言分布及成因进行静态分析,湘南绝大部分地方呈现出多方言共存一地、西南官话与湘南土话成为该地区鲜明语言特色的特点;对湘南方言接触进行动态分析,区分了作为强势方言的西南官话及作为弱势方言的湘南土话,揭示人们使用多方言的心理层面、语言工具性质、强(弱)势方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等。湘南多方言分布及接触对湘南地区社会文化生活及推普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发生了关键性变化:诗歌形式,从四言发展到了五言;诗歌创作主体,从以民间集体创作为主,转变到以人个体创作为主;诗歌主题、风格也都发生相应变化,并由此引领唐宋诗歌主流。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湘南土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以声纽为条件的特点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由不同的浊音清化方式及条件决定的,有它自身的渊源和独特的方言背景。湘南土话看似特殊的这种音变现象可以从发音原理、清化时间、方言接触三个方面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汉语“洗澡”义动词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由“浴”来表达;晋代至唐宋主要由“洗浴”等并列式复合词和“洗涤动词 身”来表达;元代以后主要由动宾式离合词“洗浴”和“洗澡”来表达;清代至今,“洗澡”一词才最后奠定了在汉语中的主导地位,“洗浴”“洗身”等仅保留在方言里。  相似文献   

5.
词缀"头"是由其本意虚化而来的。词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六朝,唐宋及以后获得较快发展。词缀"头"在临沂方言中呈现出强大的构词能力,既可以作为前缀指称时间和位置的前置性,又可附着于不同词性的词根之后充当后缀标识名词词性。对山东临沂方言极具代表性的词缀"头"进行研究,可以展现出临沂方言词缀的语言面貌,为更好地研究临沂方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宁朝阳方言与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的北京话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宋以前,朝阳地处中国东北边远区域,文学典籍流传相对匮乏,因此只能从历史文献以及训诂专著中抽取零星的线索,借以勾勒朝阳方言史。唐宋以后,随着韵书的编纂和朝阳地区文学事业的繁荣,可以从语言学内部描写该地的方言特色。同时,现代朝阳方言一些土语白话还可以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考察出其语言特质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文 《现代语文》2007,(5):85-86
湖南省势力最大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共有四十多个方言点,分布在湘西北和湘南两大片,而在湘南片说西南官话的主要是永州和郴州两市的绝大部分居民。湘南的西南官话具有诸多的特点,词语的重叠就是其中之一。而其重叠类型,特别是形容词的重叠类型变幻多姿,其具体的重叠词句更是兴味盎然、富有特色,我们从中不难领略到湘南官话重叠式内容的丰富性和使用范围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湘南土话文白异读的类型,对土话白读系统的结构格局进行比较,了解湘南土话之间以及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指出湘南土话是一种混合型的方言。  相似文献   

9.
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壮侗语族各民族,是由百越民族群体为主体经过分化、融合形成发展而来的。促成这种变化的内部条件是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便形成许多相对独立发展的群体;外部条件是唐宋以后对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促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各部向地缘关系转化从而形成了今天壮侗语族各民族。从时间上看则始于唐宋到明清时期全部形成。  相似文献   

10.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以梅县话为例,客家方言古语词的特点主要有:在词形上以单音词居多;在词义上以保留古义多,发展新义少;在历史层次上以隋唐以前的古语词为多,其次是宋代的古语词,再次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古语词;在和周边方言的关系上表现为与闽语共有的古语词最多。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中“的”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动态助词“的”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元明以后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中已经萎缩,但在中原官话和汉语其他方言中还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13.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有宋一代,法律文献的编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是《宋刑统》实行律与敕令格式合编,不仅完善了唐后期出现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后世律例合编的律典编纂新体例;二是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代表的判例集,使判例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应对科举走向服务司法,大大促进了判例法学的繁荣;三是《洗冤集录》总结汇集了宋以前历代法医检验成果,标志着宋代法医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言古诗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言古诗继承并发展了中唐新乐府运动,不仅批判更加深刻,而且内容更加广泛。晚唐五言古诗长于议论,善于叙事,为宋诗“以文为诗”特点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体无定规,意尽即止”.为苏轼重要文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依据。此外,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转换角度,加强批判的力量。语言简练浅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中国古代新型宗族体系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时期,此后的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唐以前社会基层权力体系的崩溃,宋代必须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拓展新的路径,否则难以适应经济基础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宋儒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逐步解决了新型宗族组织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而又具有规范意义的模式,这些理念随着元朝以后儒学地位的崇高而愈益得到民间的认同,使祠堂等设施得以普遍化,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家族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失婚妇女的命运有其时代的烙印。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上至皇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再嫁者司空见惯。到唐代,守寡或离婚后再嫁者不在少数,公主再嫁者也不乏其人。宋代尤其从宋代晚期开始,寡妇守贞已逐渐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并被社会各阶层普遍实践。汉唐宋时期守寡妇女的生活变迁无不印证着历史的视角:汉代妇女自由改嫁蔚然成风,唐代妇女改嫁之习气依然,足以证明在唐以前社会不以改嫁为非礼,而宋代以后,随着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与普及,儒家礼法文化逐渐确立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经历了唐诗的极度兴盛之后。发展到宋诗阶段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诗歌风貌。宋诗体现出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