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应对(Coping)原意为:有能力或成功地处理问题或应对环境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词典解释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Lazarus等人较系统地阐述了应对的概念,指出应对是指个体不断改变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从而控制包括容忍、降低、回避等那些被评价为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内部或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的提出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以及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教师压力应对策略是指教师面对由工作引起的诸多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它包括认知的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一系列应对努力,诸如直接采取行动、寻求支持、表达无助和怨恨等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或者对自己看得多高或多好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自尊与个体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相关,低自尊与消极心理和行为相关。[1]坚韧人格被认为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2],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认知情感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卢海丽 《教书育人》2013,(15):66-68
一幼儿园惩罚教育概述(一)幼儿园惩罚教育的涵义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个体经历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个体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教育中的惩罚常常是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引起其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受教育者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蔡先锋 《考试周刊》2011,(76):138-139
目标取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是个体对工作、学习、学业成就和成功意义的知觉;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是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6.
认知疗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的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作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认知疗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行为实验等技术进行心理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是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会对其道德自我意象构成威胁,这种情形即为道德自我受胁。处于道德自我受胁的个体,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缓解或消除受胁状态。道德自我受胁的启动范式有四种:行为回忆启动范式、行为想象启动范式、词语启动范式和短文启动范式。道德自我受胁后个体可能采用的应对机制:有认知途径(道德推脱)、行为途径(道德补偿、清洁行为、受苦和忏悔)以及最近提出的距离应对。将来,道德自我受胁的研究应当注意启动范式的实验效度,可以考察应对机制的适用条件、道德自我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网络使用是一种行为模式,侧重于互联网使用给用户心理与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心理病原、情景线索、不恰当认知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形成、发展都有影响,同时它又影响着个体的无序感、自我混乱、应对方式等。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被认为是青少年在运用互联网应对现实社会发展或压力的过程中,互联网使用带给其心理与行为发展消极影响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退避行为是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主要表现为害怕竞争、交往焦虑等,大学生退避行为的形成有着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寻求社会支持、重构认知、提高个人控制感等方式来应对非理性的退避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刘然 《教书育人》2012,(24):130-131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首次提出。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认知。换句话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按照元认知规律,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  相似文献   

11.
自主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学习过程或能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认知策略和学业失败应对方式对自主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反映了自主学习过程的动机、认知和行为三个侧面。本研究使用问卷对中国成人学习者自我效能感、认知策略和学业失败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相关分析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成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会在学习中发挥较大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更多采用深层加工策略;在遇到学业失败或困难时,一般是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常伴随一定的自我谴责。另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学业失败应对方式与效能信念和认知加工策略之间都存在相关,但效能信念与认知加工策略之间无相关。相信自己能对学习施以影响的成人学习者,在面对学业困难或失败时更多地采取积极的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同时这样的学习者也更倾向于采用深层加工策略。但成人学习者的效能信念对其选择何种认知策略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我或被他人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也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认同标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时产生的道德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具有独特性。其中,内疚、羞耻、尴尬以及自豪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师角色认知与专业成长,采用专业成长档案这一工具,依据教师角色理论进行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专业成长档案各部分之间相互支撑佐证,形成有机整体,与教师角色理论相吻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个体所做的努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个体所做的努力与个体的行为模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个体所做的努力为个体的行为模式的主要贡献因子;学生年级在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专业成长档案与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知关系密切,并且专业成长档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角色认知的影响是稳定的,这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师角色认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吴娟  刘春燕 《文教资料》2007,(1):140-141
认知风格作为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好的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对个体的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个体认知差异有清晰的认识,切实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差异,通过科学手段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  相似文献   

15.
策略一:理性认知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及所作出的评价,这些评价又受到个体的信念、判断、想像、价值观等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挫折反应。因此,调整认知、健全自我认识有助于增强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减轻、消除挫折对人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探讨广义依恋类型对认知品质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同伴、恋人、亲子)、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近20年来依恋研究在不断发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及其干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学生会有意无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以保护自我价值。自我妨碍行为的潜在认知机制是防御性的归因模式:这种归因的不确定性不仅使个体作相对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且使自我妨碍行为得以延续,针对自我妨碍者的这种认知特点,归因训练是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教育者要对学生作自我提高的归因训练,在教育情景中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确定的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等的形成与转变都与个体内在的认知调整、情感认同、意志努力等心理活动相关。心理疏导作为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构建积极健康国民心态的基本保障、是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必然选择、是增进人际和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产生的一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过度的考试焦虑对于认知过程具有很多不良影响,如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干扰回忆过程,瓦解思维过程等。  相似文献   

20.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进行感知、解释和反应的认知偏差,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论该情境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导致的后果如何,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都认为是无法接受的,应该回避.该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测量工具,探讨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神经机制,阐述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导致的不良后果:信息加工偏差和决策能力受损,担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消极应对策略和不良问题取向,文章最后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