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模糊语言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或表达的意思不确切。“模糊语言”一词是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家查德发表了《模糊集》论文,提出了模糊理论。随后出现了“模糊数学”和“模糊语言”的学科。查德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的名称,例如“大的整数”、“高的房屋”、“美的女人”、“绿色”等都是模糊概念。一、模糊语言有两种类型构成一类是模糊词语构成的。例如: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穷”是个模糊词语,意义范围界限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动态》八三年第三十七期刊登陈燮君的《关于模糊语言的一些辩证认识》一文说,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模糊语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言是引起人类条件反射的信号,是“精确”和“模糊”的对立统一,“精确”和“模糊”的互为补充,使人的条件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新的水平。模糊语言是对精确语言来说的,其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3.
经济写作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与“精确”并不相悖;在使用精确语言无法准确表经济现象时,就不是不使用模糊语言。经济写作只有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才能提高表达效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4.
当代语言学界定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概念以后,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境界。同时由于模糊概念和模糊语词得到学术界公认,深入到语用学上,必然出现了一个模糊言语问题。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现象,在特定语境中,言语的模糊性就显得更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了。探讨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的种种对应关系及其转化条件,为语言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以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及其礼貌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语言是礼貌表达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交际中,人们为了遵守“礼貌原则”,可以便于使用模糊语言来维护双方的面子,使交际顺利进行。本以模糊理论为出发点,利用“礼貌原则”分析了模糊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模糊范畴识别符,本身意义模糊的词语在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优势,使人们有目的地、准确简洁地去认识和表达世上“自在之物”里还存在着的模糊层或模糊段中的丰富内容。 一、模糊语言能使说理更准确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极普遍的。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诗句,就是用模糊语言描述不确定的情深似海和离愁凝重的典  相似文献   

7.
章通过分析模糊语言的使用,试图找到模糊语言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的内在关系,进而强调模糊语言在成功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人教版)的第二部分“细菌、真菌、病毒”这标题来看,内涵了浩繁的微生物体系的知识,当然不仅仅包含微生物,如蘑菇是大型真菌,不属于微生物,但也被包括在这部分内容中。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只能简单介绍有关知识,又要使教材成为一部分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中的模糊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教材中模糊语言多以“十分”、“相当”。“有些”、“‘一般”、“大多数’、“少数”等字眼儿出现。在“细菌,真菌,病毒”这部分教材中使用这样的模糊语言达叩多处。如不注意这部分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学生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言哲学中“语言转向”向“语用转向”的过度和发展,英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从语义学的角度转向了语用学的领域。以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为例,合理使用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与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灵活性,使语气更为委婉柔和,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模糊“it”在某些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指出英语学习者在注意“it”的习惯用法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it”的模糊用法,以提高自身对英语语言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立法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运用有的是立法者利用模糊语言的优点而故意为之;有的则是自然语言的先天不足使立法者被迫不得以而为之。前者称为主动模糊,后者称为被动模糊。主动模糊语言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起到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动模糊语言不仅使法律法规在现实中难以操作,而且会给一些素质不高的司法人员留下"权力寻租"的机会和空间。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趋利避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运用和理解模糊词语的原则,既探寻确定模糊词语意义的方法,又探寻限制被动模糊语言模糊过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映迪 《海外英语》2012,(4):147-148
以杨宪益所译《边城》为例,探讨文中模糊数量词的英译及其模糊美感磨蚀的问题。译者用"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模糊","省略模糊语"等方法欲使英译与原文达到尽可能的一致,但由于英汉语在模糊语言生成机制上的差异,造成了模糊语言美感难以避免的磨蚀。  相似文献   

13.
引入了模糊袋自动机和模糊袋语言的概念,给出了模糊袋自动机的状态转换图,讨论了模糊袋语言重复序列在状态转换图的结构特征,给出了Chomsky文法模糊语言与模糊袋语言的关系.指出了模糊正规语言类、模糊袋语言类、模糊上下文有关语言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及模糊袋语言类与模糊上下文无关语言类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模糊语言的历史渊源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就政治外交人员使用模糊语言交际的常用策略、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与心理机制作了探讨。最后,揭示在恰当语境中运用模糊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的根本特征是语义的弹张性与内容的联想性。模糊语言的运用原则、修辞效果、审美特征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特征进行的。语言交际目的的准确性原则是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条件。联想是模糊语言的修辞灵魂,含蓄是模糊语言的审美至境。  相似文献   

16.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首先,作为“儿童文学”根本属性的“儿童”、“文学”都是具有模糊义素的模糊词,这就使“儿童文学”内涵成为由两个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其次,“儿童文学”的外延模糊。无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还是读者的范围,都是模糊的。这三重模糊又构成一个模糊集。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它凭借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用以表现作家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儿童文学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理论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些就是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语义范畴内对语言和言语的模糊性的研究,使我们对自然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止于由特定系统化方法所由得出的推论上,自然语言模糊性不仅仅是语义问题,还应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从语言——世界图景——认知上来认识这个问题。语言的模糊性负载着混沌的存在以及人们对这种存在的概念化过程中模糊逻辑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8.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交际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既需要精确的语言,又需要模糊的语言,而在一些政治性或应用委婉语的场合,适当地使用模糊语言是委婉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以英汉语的塔布现象-禁忌和委婉语词为例阐明语言模糊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